工研院長劉文雄:產業提高能源效率 AI才能持續發展【專訪】

(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30日電)人工智慧(AI)應用蓬勃發展,台灣為產業鏈中心,大啖AI商機,不過,AI對於電力需求龐大,台灣電力供應備受各界關注。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AI相當耗電,業界應該提高能源效率,同時資源規劃最佳化,AI才得以持續發展。
劉文雄接受中央社專訪,以財務管理來說明台灣電力供應是否足夠。他說,錢夠不夠是看怎麼用錢,至於電夠不夠就看怎麼用電,當支出太多時,就要想辦法去賺更多錢,否則就要節省開支,這樣才能收支平衡。
劉文雄表示,如果行為不改變,繼續浪費電,電永遠都會不夠。電費便宜,大眾對於浪費電比較沒有感覺,當電費提高就會痛,就會知道沒有用到的燈要關掉,出門的時候要關掉冷氣,一些習慣、行為改變,對於節省電力具有很大潛力。
他強調,一度電沒有用到一度電的效益,如冷氣外洩就是浪費,若能提高能源效率,將建築玻璃做好隔熱處理,一度電用到一度電的效果,對於能源轉型絕對具有正面影響。
劉文雄以美國加州為例,曾有一年的夏天突然間監控用電非常高,瀕臨輪流停電的狀況,調度中心發布簡訊給全部州民,告知電力系統非常緊急,如果有不需要用的電請暫時關掉,結果在短短1小時內,用電量掉了1GW,避免了分區輪流停電的情況。
劉文雄說,這顯示全民的力量是很大的,希望台灣民眾也能夠了解,不要每天只會指責說缺電、能源不足,應該自省有沒有浪費電。
劉文雄認為AI產業為了持續發展,一定要發展提高能源效率的技術,如散熱技術及節能晶片等,減緩用電增速。此外,AI用電有高有低,資料中心間可以互相配合,當用電低的時候,可以將一些電釋放給別人使用,在資源規劃進行通盤考量,以最佳化使用。
提到近5到10年逐漸盛行的詞「電網韌性」,劉文雄表示,畢竟人做的東西一定會壞,因此除了可靠度外,韌性也相當重要,就是東西壞了後,能夠趕快恢復正常,如電網在風災受損後,能在短時間內復電。
至於如何提升電網韌性,劉文雄說,首先是改善基礎設施,在適合的地方盡量地下化,但是地下化後,當壞掉時要修復會比較慢,要權衡利弊。
其次,應考慮不同的電網架構,劉文雄表示,電網一般是樹枝狀,從發電、輸電到家庭是一條線路,當線路斷掉,家庭就沒電。
而科學園區則採取雙迴路供電方式,當其中一條線路沒電,還有另外一條線路可以供電;另有一種是配電系統網路,舊金山市區就是採取這種方式,降低了停電的可能性。
劉文雄說明,微電網分有2種,其一是類似區域電網,平常與大電網連在一起,當出現狀況時,可以自大電網解聯,支應醫院、交通號誌等一些重要用電。另一種則是當災害發生時,整合太陽光電、儲能,建構起小社區的避難中心。
劉文雄表示,科技可以增進電網基礎建設,導入資通訊(ICT)技術讓電網自動化,不僅能夠提升電網運轉效率,當故障時,也能夠更快恢復,而修剪樹枝也是提升電網韌性的簡單做法。
劉文雄指出,工研院在六甲設有微電網示範系統,包含有太陽能、儲能、小型發電機及微電網控制器等,管理微電網與大電網的併聯或解聯。
另外,工研院還開發虛擬電廠技術,劉文雄說,這與台電需量反應市場連接,幾個分散能源能夠一起增加或減少供電,有如一座大電廠。
工研院在沙崙還設有氫能驗證平台,自產氫到氫氣應用或氫氣運輸等驗證平台,工研院並打造釩液流電池供應鏈,透過回收取得關鍵的釩原料。
工研院研發的移動式光儲系統「E-CUBE」,在今年7月的丹娜絲風災中實際派上用場,進駐多個社區據點,協助提供基本電力與充電服務,支撐第一線需求。工研院還攜手新創公司氫豐綠能提供氫燃料電池系統,支援中華電信基地台供電,協助災區恢復通訊。
劉文雄表示,能源轉型要持續不斷努力推動,不可能走一步退兩步,要有一致性,要一直繼續走下去,不能放棄;而且能源策略規劃或執行,絕對不是1、2年的事情,是5年、10年,不可能中間轉彎,或回頭,他未來會持續努力不懈。(編輯:林淑媛)1140930
- 2025/09/30 14:03
- 工研院長劉文雄:產業提高能源效率 AI才能持續發展【專訪】2025/09/30 13:36
- 2025/09/30 12:51
- 2025/09/30 10:4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