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服務次數多於女性 男性4大特質使長照選項單一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1日電)銀髮海嘯來襲,台灣今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據統計,男性使用居家服務次數多於女性,專家分析不是女性排斥居家服務,是男性被照顧者抗拒性強等4大特質,讓男性只想選居服。
根據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統計,居家式長照機構民國113年底計有2235家,較105年的186家成長12倍。服務人力方面,截至113年12月底任職於居家式長照機構居家照顧服務員有5萬4342人,較105年的9523人成長5.7倍。
在衛福部近期公布「113年長期照顧之居家服務使用者及照顧服務員性別分析」發現,曾使用身體照顧服務者,如協助沐浴洗頭、翻身拍背、測量生命徵象、協助進食等,共有26萬2701人,每人平均每月使用22.4次服務。女性平均使用22.3次,略低於男性22.6次。
針對非身體照顧服務者,包含陪同外出、陪同就醫、家務協助、代購或代領或代送服務、安全看視、陪伴服務及巡視服務。使用服務者有31萬4965人,每人平均每月使用21.8次服務。女性平均使用21.2次,同樣略低於男性22.6次。
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吳希文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以第一線提供長照服務經驗來說,女性不論是在參與長照社區據點服務,或居家服務的接受度都是比較高的,針對「使用居家服務平均次數」的差異性,必須進一步訪談,才能了解是否與家庭照顧負擔支持或失能程度差異有關。
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常務監事林金立認為,不是女性排斥居家服務,是男性不願出外接受服務,男性被照顧者有4大特性,包含抗拒性強、傾向在家照顧、偏好家人照顧、不希望被照顧被人知道。這些特質可能讓男性長照選擇項目單一,不願選擇日照或住宿型機構,讓居服次數高於女性。
林金立表示,除了長期宣導、扭轉觀念,讓男性願意接受更多長照服務選項,也可從男性生活型態出發,像是在廟口、雜貨店等年長男性喜歡聚集的場所,提供社區型態的一對多服務,跳脫過去長照一定要在正式機構或居家進行的觀念。
從服務提供者面向分析,113年曾提供居家服務的居服員人數有6萬3918人,其中男性為1萬745人,約占16.8%,女性為5萬3173人,約占83.2%,女性人數約為男性的5倍。不論男性或女性,未滿25歲的居服員占比最低,男性居服員年齡分布偏向青壯人口,女性居服員則以中高齡為主。
雖然女性居服員仍是居家服務主力,但年輕的男性居服員則有較高意願投入照顧服務工作。吳希文說,為招募更多年輕族群,現行透過產學合作,在大專院校長照相關科系設立相關課程模組,學生只要完成模組課程,即可取得照服員資格,讓學生儘早投入長照產業。(編輯:張雅淨)11405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