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採訪如搶灘 不能漏的壓力催生媒體革命情感
推薦閱讀
美國國會地鐵的國會大廈站堪比立法院會議室外走廊,記者群聚,手機錄音模式隨時開啟,議員一下車記者群湧而上。「川習會沒談台灣」的問題快速被其他提問淹沒。老牌議員利德(Jack Reed)才回答3秒就被打斷,這短短幾句的評論,恐怕還是只能硬寫。
一位同業開口說了抱歉,「我追了利德3天要他談政府關門,他今天總算開口,我才在他還沒回答完你的問題時打岔」。
正納悶這歉意來得莫名,美國媒體形象向來個個兇殘、在華府跑新聞不就是近身肉搏嗎?電子媒體記者A聽到「習近平」、「中國」的關鍵字,主動開了AirDrop隔空投送功能,要分享剛剛民主黨參議員墨菲(Chris Murphy)受訪聊川習會的內容。
一個眼角餘光瞄到重量級議員兼川普球友葛蘭姆(Lindsey Graham)下車,眾人又迎上包圍,十萬火急趕稿的同業發射3、4個內政問題後,主動讓位給他人提問,離去前又提醒眾人大砲型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從電梯步出,一臉嚴肅,有意挑戰者快上。

這是國會採訪的生態系,時間緊迫、競爭激烈,但記者間仍保持基本的體諒,不吝分享錄音檔也激辯最佳堵訪地點。這股團體作戰精神,不只國會媒體有,在華府如珍稀物種的台灣記者,也發展出合作網絡。
台媒靜態互助包括互相確認是否收到政府部會聲明、有誰被莫名奇妙除名,以及交叉比對國務院回覆的細緻差異(一次美方官員私下透露,哎呀我們只是微調一下介係詞,不用過度解讀)。台灣訪團來美則啟動動態合作。
跨黨派立委團造訪美國商務部時,貿易戰早已開打,大家關注「美國對台關稅有無調降」等立場。商務部多個大門,台灣媒體先各據一方,最終押注集合大門口,無法跟隨的同業也能共享資源,不漏重要新聞,這傳統已延續數年。
曾聽前輩分享,2023年時任外交部長吳釗燮與時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顧立雄拜訪位於維吉尼亞州的美國在台協會(AIT)華盛頓總部,與美方官員舉行閉門會談。

這種高規格閉門會談一定跟拍,漏了絕對出事。當時記者分工明確:一人守AIT大門、一人守停車場,另一「機動組」持手機在車道和大門間來回巡邏,隨時提防AIT周出現的風吹草動。
台灣媒體全體動員、高度警戒的大場面,要往前推至2015年。當時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進入隸屬白宮的國安會,成為第一位進入國安會的台灣總統候選人。
同業回憶,雖接獲情報,卻無把握走哪個入口,只好各自守住所有門,老牌台美官方會面地點海伊.亞當斯(Hay Adams)飯店的監視工作,由於動線最不複雜,就交給跟著蔡團隊從台北飛來的記者盯哨。
台灣總統候選人入國安會的經典場景,每位駐華府的記者都有不能漏的壓力,捕捉到的畫面成為共享影像。「這種默契是條模糊的線,難以具體說明,可是我們都懂」,同業說。
海外記者長時間守在新聞最前線,誰不疲憊,尤其2025年新聞高速運轉下,心都長繭,但同業獨特的革命情感,讓人走得更久,有時比見證歷史本身更加動人。(編輯:唐佩君)11411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