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突顯光電板回收問題 擬依SRF經驗規劃處理量能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0日電)颱風丹娜絲吹出光電板回收處理問題,環境部今天表示,將依固體再生燃料(SRF)體檢經驗,盤點光電後端處理量能、規劃因應中長期需求及擬定廢棄物暫置區指引,也與經濟部多次提出提高處理費用的可行性。
環境部長彭啓明日前表示,曾在行政院提出就大型光電案場進行總體檢,包含日常營運管理的安全防護,計算風災時的強風強雨標準等,另外如光電案場災害應變計畫、災後清除計畫。
經濟部近日規劃,針對裝置容量20MW作為大型案場門檻,檢視其案場管理、抗極端天氣能力、災害應變機制及災後復原計畫4大面向。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就環境部的部分,將會啟動法規制度面的盤點,針對災害應應變、災後復原等相關規範訂定更明確的標準作業程序(SOP)。
林健三進一步說明,歷經這次丹娜絲風災後,突顯部分災後廢光電板暫存場址的問題,因此會釐清相關法源依據,並強化可暫存地點及管理方式的規範,例如要求鋪設不透水布等。
另外,林健三指出,也將會依循過去進行固體再生燃料(SRF)總體檢的方式,盤點光電後端處理業者,檢視其處理清運容量是否足夠;另外也會進行中長期規劃,以2019年為基準年,考量太陽能板實際使用年限,預擬到2040年前每年可能的汰換量。
林健三進一步說明,由於光電板平均使用年限可達20年,若非此次發生風災導致大量排出,後端處理業者在平時會另外處理其他電子電機類廢棄物;透過這次機會,也會確保未來在光電板使用年限到期,後端處理量能的充足。
至於光電板的回收處理費用,林健三說,現行的每瓩新台幣1000元是早期實際運作前的設計數值,因此也與經濟部多次提出希望提高費用的可行性;經風災後已有更完整的實務經驗,希望能根據實際狀況調整。(編輯:陳清芳)11409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