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生育保存 醫界籲全癌全齡補助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8日電)年輕癌症病患可能面臨導致絕育或不孕醫療處置,自9月起「有限制」補助患者醫療性凍卵,醫界人士認為補助深度及廣度不夠,呼籲開放全癌、全齡補助,甚至納入卵巢組織冷凍。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癌症患者存活率逐年提升,守護癌症病人「生育權」成為全球醫界的重要課題。台灣醫界多個專科醫師學會共同發起,台灣生育力保存學會今天正式成立,以提供臨床專業、建立衛教平台及政策倡議角色為核心使命,邁向完整癌後照護新里程碑。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系統的統計,針對20至34歲族群分析顯示,最常見的癌症仍然是女性乳癌。此外,卵巢癌與子宮頸癌等婦科癌症,也是年輕女性較常罹患的疾病。至於男性,則以較少聽聞的睪丸癌為主。
國健署自今年9月起補助癌友生育保存,乳癌、血癌患者取卵補貼新台幣7萬元。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今天在台灣生育力保存學會成立活動指出,新制上路尚未滿月,截至目前已有11家醫院、17名病人申請,平均審查都不到1天就通過,其中11人是24歲至40歲癌友。
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兼生殖醫學科主任蔡永杰認為,台灣目前對醫療性凍卵的補助,相較於日本,都還不夠完善。對象僅限於18至40歲,當患者15或16歲就罹癌,恐成失落的一角,甚至年齡上限只到40歲也不合理,畢竟台灣的試管嬰兒補助年齡已經放寬到45歲。
蔡永杰表示,補助的癌症種類也過於有限,目前僅涵蓋乳癌與血癌,但實際上,許多癌症治療都需要使用化療,而化療會嚴重傷害生殖系統。因此,應該逐步將補助擴大到所有癌別、所有年齡,比照日本的做法,甚至不只要補助凍卵與凍精,還應該納入卵巢組織冷凍。
蔡永杰說,或許有人擔心這樣的補助會增加國家財政負擔,但以日本為例,實施全癌、全齡補助生育保存後,相關費用占整體癌症補助支出不到1%,其實負擔非常有限。對於少子化問題嚴重的台灣來說,只要有人願意生,都是國家應該珍惜、予以支持的對象。
癌症治療流程應該要有「生育保留」概念,蔡永杰提到,現在不僅一般民眾,連醫師也不一定有這方面的觀念。台灣癌症登記系統相當完善,只要在登記項目中新增一欄「是否已提供生育保存資訊給患者」,並且將這一項列為完成登記的必要條件,就能有效提醒醫師主動告知患者。
魏璽倫表示,台灣癌症生育保存確實還有美中不足,當初制定政策時,確實採取了比較保守的方式,補助對象的範圍也相對有限。不過,目前政策仍處於試辦階段,每半年會進行1次檢討,並與台灣生育力保存學會等相關專家定期開會討論,滾動式修正,逐步完善制度。(編輯:管中維)11409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