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血症非老年專利 年輕健康者感染特定細菌仍可能迅速惡化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沈佩瑤台北7日電)敗血症是沉默超級殺手,比癌症更奪命;台灣每年罹敗血症11萬人,重症死亡率可達5成,慢病、老年人是高風險群,即使是健康年輕人,若感染特定細菌仍可能迅速惡化致命。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各地志工化身「鏟子超人」協助救災,桃園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救災時被刺傷引發敗血症,昨晚中秋夜宣告不治。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今天在例行疫報強調,污水或土壤中都會有致病細菌,比方說類鼻疽桿菌、鉤端螺旋體等,這些細菌都可能造成死亡。
過去有一篇發表於刺胳針(Lancet)的文獻,針對全球195個國家數據的最新統計和分析發現,全球每5個人中,就有1人是因為敗血症而死,占全球總死亡人數的1/5,是死亡人數超過癌症的沉默超級殺手。
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民國113年台灣死因統計結果,「敗血症」為第15位,死亡人數為2309人,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告訴中央社記者,台灣每年罹患敗血症可能有11萬人,最嚴重的敗血性休克死亡率最高恐達50%。
敗血症被稱為沉默殺手,黃玉成說,當感染細菌、黴菌、病毒等病原體,引起的不受控制免疫反應,造成全身性發炎。外傷感染、腸胃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炎等,都有可能惡化成敗血症,常見症狀是高燒、心跳呼吸加速等,嚴重者將會造成休克及器官衰竭。
免疫風暴是敗血症病人快速惡化的主因之一,黃玉成表示,當敗血性休克,全身供血出現問題,器官無法獲得足夠氧氣與養分,進而引發壞死。這種狀況會影響全身各個器官,包括腸胃道、肝臟、腎臟、心臟與腦部等,最終可能導致新聞中常見的「敗血症引發多重器官衰竭」。
敗血症的高風險族群,主要是慢性共病者、老年人及化療患者等免疫不佳民眾,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副秘書長謝顯森說,以肝硬化、洗腎或糖尿病患為例,本身抵抗力就比較差,若肝硬化程度越嚴重,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免疫力將比一般人更低,更容易罹患敗血症。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健康中壯年還是要小心嚴重敗血症,黃玉成說,若不幸感染到特殊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烈膿桿菌」及被稱為「噬肉菌」的A群鏈球菌,若掉以輕心,仍然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奪走健康中壯年族群的生命。
曾淑慧呼籲,志工在災區協助復原重建,務必要注意裝備保護,清理時要穿著長雨靴、防水手套、口罩等,才能避免感染,減少重症跟死亡風險。
至於目前台灣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的疫情狀況,曾淑慧說明,上週確認新增1例類鼻疽感染是台中個案,鉤端螺旋體也新增3例,分別為新北、台中跟屏東,初步瞭解都沒有花蓮相關足跡,仍持續監測花蓮疫情,沒有特殊狀況。
不僅是外傷,事實上,感染流感、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等也有可能引起敗血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表示,COVID-19、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與肺炎鏈球菌等多重呼吸道疾病也在加重威脅,對65歲以上長者尤為危險,合併感染更可能使死亡率翻倍。
隨著台灣快速邁入高齡化,醫療量能長期處於緊繃狀態,一旦呼吸道傳染病大規模流行,醫療體系勢必承受嚴峻挑戰。張峰義呼籲,唯有落實「3大防線」,包含疫苗接種、快篩檢測及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才能有效降低重症風險,減緩醫療壓力。(編輯:李亨山)1141007
- 2025/10/07 19:02
- 2025/10/07 18:58
- 敗血症非老年專利 年輕健康者感染特定細菌仍可能迅速惡化2025/10/07 18:51
- 2025/10/07 18:30
- 2025/10/07 18: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