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成醫:人工耳蝸搭術後訓練助重度聽損者參與社會

2025/10/8 14:59(10/8 15:5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成大醫院8日表示,臨床上輕中度聽力損失主要採用助聽器作為介入輔具;植入人工耳蝸則是重度聽力損失者另一項介入選擇,可將聲音轉換為電訊號,直接刺激聽神經。圖為人工耳蝸示範用品。(成大醫院提供)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傳真  114年10月8日
成大醫院8日表示,臨床上輕中度聽力損失主要採用助聽器作為介入輔具;植入人工耳蝸則是重度聽力損失者另一項介入選擇,可將聲音轉換為電訊號,直接刺激聽神經。圖為人工耳蝸示範用品。(成大醫院提供)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傳真 114年10月8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8日電)成大醫院今天表示,臨床上輕中度聽力損失主要採用助聽器作為介入輔具;植入人工耳蝸則是重度聽力損失者另一項介入選擇,可將聲音轉換為電訊號,直接刺激聽神經,術後調機、聽能訓練等更是成功關鍵。

成大醫院聽力師陳嘉思今天指出,65歲以上長者約1/3有程度不等聽力損失,多是漸進式惡化,但許多長者以為是自然老化,未主動就醫,錯失改善聽能的黃金時機;聽力退化並非單純自然老化現象,只要及早發現,就可透過專業介入有效改善。

高齡者聽力損失,影響人際溝通,也可能增加憂鬱、社會孤立及失智風險;聽覺是一種可被介入、改善的能力,只要及早透過個別化聽覺輔具與復健策略,就有機會維持清晰溝通能力及良好社會參與。

陳嘉思表示,臨床上輕中度聽力損失,主要採用助聽器作為介入輔具,但重度聽力損失者配戴助聽器仍難以辨識語音時,可進一步評估植入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 CI);人工耳蝸原理與助聽器不同,可將聲音轉換為電訊號,直接刺激聽神經。

不過,人工耳蝸並非所有人都適用,高齡長者對人工耳蝸的適應,受限於大腦可塑性及認知學習速度降低,術前須評估整體健康狀況、認知功能、家庭支持與動機等面向,充分溝通,討論期待及適切管理,以提升手術後適應成效。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陳嘉思舉例說,70歲方姓水電師傅出現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損,短暫配戴助聽器無明顯改善,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術後3個月可理解簡短日常對話,1年內恢復社交活動與工作信心,重新連結生活聲音與熱情。

陳嘉思表示,人工耳蝸手術只是起點,術後調機、聽能訓練與長期追蹤更是關鍵,依個案需求持續調整參數、規劃聽覺訓練計畫,協助患者逐步重建語音與環境聲辨識能力。(編輯:陳仁華)114100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