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評COP30 高溫治理從城市尺度延伸到家庭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26日電)學者表示,今年COP30結論將「降溫」與「健康」正式納入全球調適目標,同時鼓勵各國協助辨識高風險家庭,象徵高溫治理正從城市尺度延伸到家庭尺度,更貼近民眾的生活。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與會各國日前達成協議,但未如歐洲聯盟等國所要求的納入一個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路線圖。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學者解析COP30結論。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表示,今年討論度最高的議題之一,是「建築降溫路徑圖」,將「降溫」與「健康」正式納入全球調適目標,未來建築的耗能與降溫性能,有可能成為各國調適進展的重要參考指標,使市場更重視建築的能源表現與高溫風險。
林子平指出,另一項受到高度重視的新倡議是「冷卻公平」。高溫風險往往集中在通風不足、綠帶稀少與老舊住宅較多的區域,因此COP30鼓勵各國建立室內溫度監測、提供可負擔的降溫方式,並整合社福、健康與氣象資料,以協助辨識高風險家庭。象徵高溫治理正從城市尺度延伸到家庭尺度,讓調適更貼近民眾的生活情境。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認為,這屆結論化石燃料文本被大幅稀釋、全球財務共識缺乏進展、制度創新空間限縮。然而,有限的成果,反而凸顯出台灣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所面臨的自我定位需求與挑戰。
范建得表示,未來台灣的幾項關鍵挑戰也愈加清晰,如能源結構受限、再生能源推動不易、核能與氫能仍具爭議;半導體與AI帶動的能耗快速攀升;政治動盪削弱政策穩定性,也使外部對台灣能源與氣候路徑的信心受影響;綠色金融與碳市場理解不足,將使台灣難以掌握國際制度創新的紅利。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與運輸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指出,COP30是運輸部門首次設置運輸專館(Transport Pavilion),最重要的宣示,莫過於智利運輸與電信部發起的「全球運輸行動(Global Transport Effort)」,提出至2035年,將運輸部門能源需求降低25%,其中1/3的能源應來自再生能源與永續生質燃料。
鄭祖睿表示,台灣目前的運輸部門減碳與淨零政策,已與國際脈動高度相關,但對於運輸部門能源需求降低25%,及使用再生燃料或永續燃料,還需要更多跨部會與跨領域協作,才有機會提出更深度減碳行動方案。(編輯:管中維)1141126
- 2025/11/26 12:58
- 2025/11/26 12:53
- 學者評COP30 高溫治理從城市尺度延伸到家庭2025/11/26 12:45
- 2025/11/26 12:16
- 2025/11/26 10:2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賴總統宣布追加國防預算 未來8年投入1.25兆[影]](https://i.ytimg.com/vi/3VOM6ulmaWU/hqdefault.jpg?t=2511261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