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勘馬太鞍溪堰塞湖9人平安歸來 揭現地景況「就像末日」

(中央社記者張祈、吳玟嶸花蓮8日電)林保署出動探勘隊進行馬太鞍溪堰塞湖路線踏察特遣任務,光復林道隊今天返回,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說,評估光復林道隊勘察情況、照片等,「看看是否可能做一條路到湖區」。
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9月30日出動由資深森林護管員、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東區搜救委員會、登山協作等組成的2支探勘隊伍,步行上山至馬太鞍溪堰塞湖探勘路線,自光復林道入山隊伍今天抵達光復鄉。
黃群策接受媒體聯訪表示,7月26日得知堰塞湖發生後,經調查相關地圖、地形資料,發現沒有路能到達,但為了未來能進行監測、管控或未來可能有工程手段,「必須還是要有地面部隊到達」。
黃群策說,這次派2支隊伍分別從馬太鞍溪北岸萬榮林道跟南岸光復林道入山,萬榮林道隊昨天已回到駐地,南岸隊伍必須從光復林道37K再往內走,靠山裡面沒有步道、路徑或獵徑,必須要披荊斬棘才能到達,原本預估是4日抵達、9日回來,但回程時間提早至今天已經到達。

黃群策表示,萬榮林道隊回報,該路線很多段要用垂降方式,地形陡峭沒辦法做道路,而光復林道隊雖然較遠也陡峭,「但是我們會經過他們的勘察情況、照片現況等,我們來看看是否有可能做一條路到達湖區」。
東區搜救委員會副總幹事田魯儀說,光復林道20K後到37K原本就較破碎,過37K後就要高繞到海拔2250公尺左右,然後再下切到溪谷,「當初我們做了萬全的準備,所有繩子、器材甚至電鑽都背上去了,做突破地形的準備」。
媒體詢問如何通過崩塌地,他說,先在地圖上判讀,要先走稜線,在稜線休息的時候去看前方的稜線,「有一段是前方的路已經封閉,能繞掉就繞掉,繞不掉的,我們去架繩,我們架了將近有200米的繩」。
光復林道隊伍的森林護管員田宇倫表示,因為也坐過直升機,但走路去的時候感想很不一樣,「就像各位媒體寫的像末日」;他說,拍照時往天空拍,太陽完全照不進來,「我跟同仁距離其實只有20到25米,我就看不到」。
田宇倫表示,現場呼吸很困難,待20分鐘就很想離開,但任務還要到溢流口拍攝流水量,所以把完整資訊都拍攝完,到達有網路地方再轉給分署。
談到此行困難,田宇倫說,陡下時只要選擇錯稜線就是斷壁,「我們就會撤退,就沒有辦法到達堰塞湖」,好在有東搜幫忙探路、做地形辨識才能順利到達,「謝謝東搜!」(編輯:李淑華)1141008
- 2025/10/08 16:42
- 2025/10/08 15:22
- 2025/10/08 15:17
- 探勘馬太鞍溪堰塞湖9人平安歸來 揭現地景況「就像末日」2025/10/08 14:59
- 2025/10/08 13:56
- 2025/10/08 12:4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