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夠就不用擔心肌少症? 肌少型肥胖風險更高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7日電)肌少症是造成老年失能的主要原因。董氏基金會今天提醒,即使外表看起來不瘦,也可能因年齡增長使身體組成改變而罹肌少症,且「肌少型肥胖」危險性更比肌少或肥胖都還高。
董氏基金會今天發布新聞稿提醒,隨著年齡增長,即使體重不變,身體組成仍會改變。其中肌肉量自50歲起逐漸加速減少,脂肪量則持續增加至約70歲。脂肪往往掩蓋了肌肉不足的問題,忽視預防可能會發展為肌少症。
董氏基金會表示,國衛院曾針對1512名銀髮族進行9年追蹤研究,結果發現,肌肉量最低者死亡率最高,顯示「肌肉量」應被視為篩檢高死亡風險的重要指標。
董事基金會引用法國克萊蒙奧弗涅大學於2024年刊登於「美國醫學會網絡開放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中指出,45歲以上成年人若握力正常,但體脂過高、肌肉量過低,死亡風險上升57%;若握力不足,但體組成正常,死亡風險會增115%;握力不足,且體脂過高、肌肉量過低,死亡風險升184%。
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指出,肌少症與肥胖各自都會影響健康,若兩者同時存在,效應會相互加乘,形成「肌少型肥胖」,危險性遠高於單純肥胖或單純肌少症,會增加四肢無力、跌倒、骨折等風險,並與血脂異常、胰島素阻抗及骨關節炎相關,嚴重時恐導致失能、臥床、生活品質急遽下降。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為肌少型肥胖,詹鼎正指出,日常生活中的「小警訊」不能忽略,例如打不開瓶蓋、扭毛巾費力等,就建議尋求專業醫療評估。
董氏基金會則表示,小腿圍是自我檢測肌肉量的簡易方式,其包含兩個面向,包含肥胖(BMI≥27,或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及肌少(肌肉量不足,可藉由專業儀器檢測)。
其中肌少狀況可以「小腿圍」簡易評估,一般50歲以上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即具有肌少風險。董氏基金會主任許惠玉提醒,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體脂肪過高會干擾肌肉量的判讀,故測得的小腿圍需扣減,例如BMI≥30者測得的小腿圍結果應扣減7公分,再與標準比較。(編輯:陳清芳)11410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NBA馬刺向帕波維奇致敬 溫班亞馬率隊三連勝[影]](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WebCover/420/20251027/910x682_64564947507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