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林口長庚主動脈瘤治療研究 揭示開放手術優點登國際

2025/10/31 12:41(10/31 14:2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感染性主動脈瘤是由細菌等病原體入侵主動脈,導致血管壁壞死、破裂的罕見疾病,若未即時治療,死亡風險極高。(長庚醫院提供)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傳真 114年10月31日
感染性主動脈瘤是由細菌等病原體入侵主動脈,導致血管壁壞死、破裂的罕見疾病,若未即時治療,死亡風險極高。(長庚醫院提供)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傳真 114年10月31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31日電)林口長庚醫院最新研究指出,治療感染性原發主動脈瘤,開放手術雖初期風險略高,但長期存活率明顯優於支架手術。研究結果扭轉近年臨床微創手術趨勢,登上心臟學界重量級期刊。

長庚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這項研究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巨量資料及統計中心主任陳紹緯領導,已發表於2025年7月心臟學界重量級期刊「歐洲心臟學會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成為亞洲第一篇針對感染性主動脈瘤治療與預後進行長期追蹤的代表性研究,更有望改變未來國際治療指南與決策思維。

陳紹緯說明,感染性原發主動脈瘤是一種相對少見,但致死率極高的重大血管疾病,是因細菌等病原體入侵主動脈,導致血管壁壞死、破裂,若未即時治療,死亡風險極高。過去由於缺乏大型資料研究,治療決策一直存在重大爭議。

林口長庚醫院因此分析台灣2001至2021年間、共1萬9324名主動脈瘤住院患者,透過長庚醫學資料庫病例資訊,進行以人工智慧驗證的診斷演算法,成功於台灣國家級醫療資料庫辨識出2387例感染性主動脈瘤個案。

這項研究更首次大規模評估感染性主動脈瘤的3種治療策略,包括開刀手術(移除病灶並重建血管)、血管內微創修補(經導管置入支架封閉動脈瘤)及保守藥物治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在真實世界中的成效差異。

近年血管內微創修補逐漸盛行,成為臨床常見選擇,陳紹緯表示,這項研究卻顯示其治療效果存在時間差異。血管內微創修補在住院階段儘管死亡率較低,但長期來看,5年與10年的全因死亡風險均高於開放手術,且未來需要再次處理感染的風險也更高。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陳紹緯指出,反之開放手術雖初期風險略高,但長期存活率明顯優於其他方式。而僅接受抗生素治療的病患,死亡率始終最高,凸顯「保守觀察」並非穩當選項。

陳紹緯強調,儘管微創血管內支架在急性期可作為「應急橋接策略」,暫時穩定、避免破裂,但唯有開放手術才能徹底清除感染組織、達成根本治癒。對於非手術重大高風險的患者而言,此研究提供堅實證據,支持以開放手術在適當患者作為首選治療策略,有助矯正當前臨床實務中對微創的過度依賴。(編輯:張雅淨)1141031

感染性主動脈瘤的3種主要治療方式,包含開刀手術、血管內微創修補以及保守藥物治療,不同方法各有適用情況,醫師會依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與疾病特性,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長庚醫院提供)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傳真 114年10月31日
感染性主動脈瘤的3種主要治療方式,包含開刀手術、血管內微創修補以及保守藥物治療,不同方法各有適用情況,醫師會依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與疾病特性,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長庚醫院提供)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傳真 114年10月31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