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學者籲考量增溫3度情境 用調適幫淨零買時間

2025/11/13 11:33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3日電)根據2025全球碳預算報告,若升溫要控制在攝氏1.5度內,全球剩餘的排放量僅剩4年就會用完。中研院學者呼籲,應考慮增溫2.5度到3度時的措施,用「調適幫淨零買時間」。

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 GCP)研究團隊今天發布「2025全球碳預算」(Global Carbon Budget 2025)。報告指出,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增長,2025年預計達到422億噸;依照2025年的排放程度,若要把升溫壓在1.5度以內,全球剩餘的排放量在4年內就會用完。

至於台灣的情況,統計至2024年總排放量為262.3百萬噸二氧化碳,約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2.1%,但距離2030年26%至30%的目標仍有一大段差距。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表示,即使達到2050淨零的目標,溫度也不會立即下降,暖化可能會持續數百年,要考慮增溫2.5度到3度時的措施;呼籲應該要調適與淨零並重,透過調適可以幫淨零「買時間」。

許晃雄指出,以極端降雨為例,溫度每上升1度、強降雨的機率就會增加14%;若以目前預估增溫可能達2至3度之間,代表降雨強度可能增加20%以上,傷害是「很大的跳躍」。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羅敏輝表示,科學家必須將科學數據轉換為「氣候服務」,透過研究證據為基礎,建立社會對科學的信任,及對未來的共同願景。

羅敏輝進一步舉例,過去研究阿里山茶區雲霧產生與氣候之間的關聯,並運用國科會災防中心40年來的資料,發現土壤逐漸轉乾;就茶農而言,現在需要增加灌溉,至於茶本身的品質是否有影響,需要再進一步探討。

許晃雄與羅敏輝都認為目前台灣減碳目標「有誠意」,但不太足夠,可以往更高的標準;綠能需要替代方案,如地熱、海洋能可以有多少突破;現在用天然氣是不得已的,應多管齊下、讓綠能往前走。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表示,這份報告中,將台灣列入35個排放量與經濟成長脫勾的國家,代表減碳不會犧牲經濟成長。

趙家緯補充,據估算,若台灣2035年減碳38%,2050年大概只能減到80%,與法定淨零承諾有落差;另外在執行面上,若再生能源要達36%的目標,光電占比約15%,但目前光電已經退到7年前(2018年)的水準,執行上仍然存在鴻溝。(編輯:李亨山)1141113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