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為何要建蘇澳溪分洪道 自然溢流降低水位、計畫源自颱風梅姬
(中央社網站)蘇澳因颱風鳳凰的共伴豪雨釀成嚴重災情,2023年核定興建的國內第2座分洪隧道工程「蘇澳溪分洪隧道工程」又引起關注。中央社整理國內第一座分洪隧道員山子實施分洪情況與蘇澳溪分洪隧道計畫概況,帶你了解分洪道如何協助減輕洪災風險。
分洪道是什麼?
國內第一座分洪道為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員山子分洪道。基隆河發源於新北平溪區菁桐,於台北市關渡地區匯入淡水河,中下游流經台北盆地,河道周邊高度開發人口稠密,河道窄縮容洪空間有限,低窪地區易氾濫成災。


員山子分洪道的設計,是以隧道方式銜接基隆河瑞芳河段與東海,以自然溢過分洪堰方式導引洪水,降低基隆河水位,將上游溢流的洪水經由出水口排至東海,減輕淡水河流域的洪災風險。
員山子分洪道工程2002年6月開工、2005年10月28日竣工,耗資60億元,全長2800公尺,圓形斷面直徑達12公尺,近4層樓高,堪稱亞洲第一分洪道。實施分洪後,上游河段200年頻率洪水量可依每秒1310平方公尺(約基隆河81%洪水)分流入東海排放至東海,助降低瑞芳河段水位3.13公尺,下游河段平均水位1.5公尺 。
2015年9月颱風杜鵑來襲,員山子分洪堰最高水位達66公尺,分洪量達每秒932立方公尺,分洪總量2021萬立方公尺,創完工10週年以來最大分洪量。今年10月颱風風神外圍水氣加上熱帶擾動97W形成共伴效應,導致連日豪雨,員山子分洪總量達2788萬立方公尺,打破杜鵑的紀錄。


蘇澳溪分洪計畫
2010年10月颱風梅姬與東北季風所造成的共伴效應影響,高強度、長延時降雨致蘇澳雨量站24小時累計雨量達1084毫米、48小時累計1333.5毫米,加上市區排水不足、潮水頂托,使地勢低窪的蘇澳地區嚴重淹水。

為改善水患且地方人士普遍認為分洪道有迫切需要,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21年辦理蘇澳溪治理規劃,委託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辦理「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第三階段實施計畫-縣管河川蘇澳溪水系分洪道規劃」計畫,盼減緩淹水災害。
蘇澳溪分洪道設計是由蘇澳溪主流、猴猴坑溪匯入口下游約300公尺右岸處,採自然分洪引至內埤海岸南側出海;設施包括分洪隧道、分洪堰、攔河堰、防砂壩、魚道及出口段。分洪道全長約2.33公里、直徑約10.2公尺,實施分洪後,上游河段200年頻率洪水量可依每秒690平方公尺(約蘇澳溪80%洪水)分流入內埤海岸,預定2029年完工。
預期效益除了防範蘇澳溪主流堤防溢淹,也透過降低主流水位,進而降低雨水下水道幹線出口處水位,以減輕區內淹水災害。此外,豪大雨時也能排除上游泥砂,減緩中、下游河道及蘇澳港淤積情勢。(編輯:鄭懿君)1141113

- 2025/11/13 14:12
- 2025/11/13 13:59
- 看懂為何要建蘇澳溪分洪道 自然溢流降低水位、計畫源自颱風梅姬2025/11/13 12:37
- 2025/11/13 11:36
- 2025/11/12 22:5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