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剝殼人力老化 水試所導入超高壓自動去殼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18日電)台灣西南沿海是重要牡蠣產區,因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長期仰賴的人工剝殼正面臨瓶頸,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導入超高壓技術,可自動幫牡蠣去殼,提高效率與食安。
水試所為解決牡蠣剝殼長期面臨的人力短缺與高齡化問題,日前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辦理「國產牡蠣開殼人機協同作業暨品質提昇技術工作坊」,藉由導入超高壓加工技術,推動台灣牡蠣產業自動化與品質升級。
水試所今天發布新聞稿,國人消費牡蠣的方式主要為牡蠣清肉,與他國以帶殼牡蠣販售型態不同,產業長期仰賴人工剝殼作業,隨著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尤其在雲嘉沿海地區都是以年長者為主要勞動力,被喻為「剝殼千歲團」,傳統剝殼作業逐漸面臨瓶頸。
根據漁業署統計,111年台灣牡蠣生產總量為1萬6691噸,較107年下降5419噸;越南進口的牡蠣及相關製品則由107年的34噸增加至112年的4053噸,顯示台灣牡蠣養殖產業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水試所說,引進自動化設備與智慧加工技術,已成為產業永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水試所辦理的「國產牡蠣開殼人機協同作業暨品質提升技術工作坊」,廣邀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及澎湖地區漁會、公部門與牡蠣加工業者參與討論。
水試所說,超高壓技術可使牡蠣殼、肉因膨脹係數差異而分離達到去殼效果,因無需使用刀具,可有效避免人工剝殼造成的手部傷害及減輕人力負擔,同時作業時間短,可降低腸炎弧菌量及避免雜菌汙染,提高食品衛生安全,且取肉率達高98%以上,更能保持牡蠣的鮮度與風味。
水試所說,牡蠣高壓脫殼設備的投資成本,若以實驗級6.2公升設備為例,約需新台幣350萬元,約可容納4至5斤的帶殼牡蠣,從升壓到降壓約需5至6分鍾;55公升與525公升等工廠級生產線投資成本分別約3700萬及9300萬元。
水試所說,初期投入高壓脫殼設備成本雖高,但隨自動化規模化生產,人工開殼的單位生產成本可由每公斤約158元降至147元,且技術也可延伸至蝦蟹脫殼、醃製貝類等水產品加工,為漁業淡季創造多元營收模式。(編輯:陳清芳)11411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復活」亡者如「黑鏡」劇情 AI分身引發道德爭議[影]](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400/20251118/2000x1125_wmkn_1717119986212_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