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人文館獲美國混凝土學會獎項 台灣工程界首見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8日電)台灣大學人文館採杉木模板清水混凝土,展現自然紋理,施工團隊從混凝土配比開始,反覆試驗並修正裂縫,獲得美國混凝土學會頒發中層建築類優良獎,是台灣工程界首度獲得肯定。
位於校總區大門左側的台大人文館,歷經將近20年的規劃施工,期間還歷經師生抗爭。在工程延宕、物價上漲等因素下,總經費從最初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捐贈的新台幣5.4億元,一路成長為約12億元。
人文館今年完工後,師生已陸續進駐,校方今天接受媒體聯訪,除介紹人文館內外建築特色外,也呈現「百文一見」文學院學思薈萃一世紀特展。
台大總務處營繕組長寧世強指出,人文館的施工,接連獲得國際大獎,包括台灣建築獎首獎、中華建築金石獎首獎、混凝土工程優良獎特優等,今年10月底在美國巴爾的摩舉行的美國混凝土學會(ACI)頒獎典禮中,更榮獲中層建築類優良獎。
根據校方提供的資訊,人文館由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豐譽營造承包施作,結構設計由築遠工程負責,混凝土由和昌國際提供。建築採用清水混凝土搭配傳統清水磚,詮釋四合院意象,搭配50公尺大跨度空橋橫跨於下沉式中庭之上,展現十足的「穿透感」。
人文館的混凝土特別講究,施工團隊從配比設計開始,反覆試驗並修正裂縫控制,將整體結構細分成117個澆置單元,外牆以杉木模板清水混凝土展現自然紋理及光影層次,彰顯混凝土的可塑性與建築細節美感。
工程也融入多項低碳設計策略,包括以30%爐石粉取代部分水泥,減少200萬公斤碳排放;採用立霧溪疏濬骨材取代天然石材、低水灰比提升混凝土強度及耐久性,並使用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遮陽板達到節能減碳目的。
文學院副院長徐學庸表示,人文館的設計是「新舊對話」,整體結構像是一個畫框,把保留下來的「洞洞館」農業陳列館框在其中,且重視人的流動性,師生可在建築中四處自由穿梭。
台大文學院各系所今年陸續進駐完工的人文館,而文學院也舉辦特展,以人物故事的方式,串起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台大前身)文政學院以來的歷史軌跡。
台灣文學所教授蘇碩斌表示,文學院歷經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的高壓統治,戰後初期的省籍緊張和語言政策調整,並曾發生院長「人間消失」、中文系2任系主任先後辭世等特殊情況,思潮也不斷改變,期盼透過特展,讓各界一同了解文學院百年來的堅韌。(編輯:張銘坤)11411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