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美國遊說聖經派上場 吳釗燮專訪成強心針
推薦閱讀
美國總統拜登去年8月拋出軍援烏克蘭,不少眾議院共和黨議員反對,認為投入烏克蘭的援助需加強監管,還有一波阻力來自共和黨的抗中三段論:「不能把所有這些武器都交給烏克蘭、必須使用這些武器來幫助保衛台灣,中國人要開戰了」。
「這些共和黨人會這麼說」,美國非營利倡議團體Razom(烏克蘭語:一起)政策分析師克蘭(Doug Klain)回想。這是他加入Razom一年多以來最煩的時刻之一。他認為這些說法看不清事情的全貌,也無視暴力直撲而來的烏克蘭日常。
烏克蘭團體「借箭」吳釗燮專訪促美援
遊說進入撞牆期,急瘋了也沒用,3月某一天翻開「紐約時報」,讀到「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美國援助烏克蘭對嚇阻中國至關重要」(Taiwan's Top Diplomat Says U.S. Aid to Ukraine Is Critical for Deterring China),彷彿給成軍不到3年的Razom華府遊說組一記特大號強心針。
吳釗燮當時是這麼說的,「當別人問我們美國可不可以拋棄烏克蘭時,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世界不以非黑即白的方式運作,或是你一次只能關注一個戰區,這世界緊密相連。」
Razom遊說組就帶著這篇專訪再戰國會,一間間議員辦公室跑,「你在意台灣對嗎?聽聽台灣怎麼說」。吳釗燮這篇文章,等於破除軍援台灣或烏克蘭只能二選一的論述。
今年4月,這份法案在共和黨上演宮鬥劇,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強生(Mike Johnson)遭右翼黨員嗆罷免下,總算以統包形式,擴大納入烏克蘭、以色列、台灣等議題後抵達拜登辦公桌,經他簽署成法。
法案能過關,克蘭不天真,了解當時民主黨發聲保強生,讓罷免案難成氣候的政治現實是主因,打台灣牌有沒有用,沒人能量化,克蘭仍希望台灣持續發聲。「美國認為台灣是非常值得信賴的夥伴及盟友,當台灣官員開口時,美國人有在聽」。
克蘭說,烏克蘭的戰爭具有全球影響,如果俄羅斯使用武力奪取領土,奪走自由人民的自決權,這等於對所有暴君釋出「比照行事也無所謂」的訊息。台灣明白烏克蘭與台灣的相似之處,美國人也必須理解,這點由台灣人來講時,特別可信。
Razom2014年由烏克蘭裔美國人在紐約成立,當時「廣場革命」(Maidan Revolution)爆發,親俄烏克蘭總統的政權被推翻,俄羅斯之後併吞克里米亞(Crimea)。Razom盼集結海外眾人之力讓烏克蘭更民主,與同樣是非營利、草根性質的倡議組織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有點類似。
只不過,FAPA 1982年成立,比Razom早了32年,在遊說銀彈不如以色列下,FAPA累積深厚的土法煉鋼倡議功力,並動員各州台灣人的人海戰術向當地議員一次又一次強調台灣重要性,時不時以email廣發各友台議員,呼籲支持挺台法案。Razom的華府遊說組則於2022年3月、俄羅斯全面入侵後一個月成軍。
告示牌寫聖經經文爭取眾議院議長支持
強生本人從反對援助烏克蘭到頂下黨內右翼的壓力改變立場支持,克蘭相信Razom在強生身上下工夫的「奇招」發揮些許威能。
「他哪位?」當上議長前,沒多少人知道強生這號人物。強生去年10月上位後,許多美國民眾仍對他相當陌生,模糊記得強生是保守基督徒,老家在南部路易斯安那州。
對Razom遊說組來說,資訊量低更添爭取支持的難度。直到有次強生受訪時談到自己的世界觀,當時他說,「你想知道我的世界觀嗎?去把聖經讀一讀」。
Razom順著聖經線索翻遍網路所有相關報導,發現強生最愛的聖經經文是以斯帖記第4章中的「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For such a time as this)。
「這句話的重點是做對的事情,就算因此面臨後果」,克蘭說。當時已有共和黨議員開嗆,如果強生推動援烏克蘭法案,就準備被逼宮。
「以斯帖記這句話來得正是時候,根本完美」,克蘭說。
Razom在強生的路易斯安那州老家教堂對面架起巨大的告示牌,上面寫道:議長強生,「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出自以斯帖記4:14。大字點名強生不夠,告示牌還附上烏克蘭別爾江斯克一座因戰受損的福音浸信教堂的照片,以更貼近個人層面的信仰要求強生直視戰爭殘酷。
告示牌效應如何不得而知,至少在強生心裡留下印象,強生幕僚一次在國會遇見Razom人馬,笑說,「你們就是告示牌那幫人」。
國會遊說鎖定目標精準打擊
一如FAPA人馬,與國會議員交手時不只訴諸情感,同時強調在地連結,談議員選區奇人異事、土產等以人情味攻勢拉近距離。Razom與美國挺烏克蘭團體則把90年代時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LSU)效力的烏克蘭籃球明星魯布琴科(Roman Rubchenko)請來路易斯安那州演說。
克蘭談到這段眉飛色舞,強調在強森老家,人人都瘋LSU籃球隊。
在重視個人關係的保守州,魯布琴科曾為LSU披掛上陣的經歷,成為當地民眾打開耳朵用心傾聽的關鍵。此外,Razom打聽到強生已故的父親曾是打火英雄,就把在前線的烏克蘭消防員頭盔及信件寄去強生辦公室。
一波波遊說攻勢下,有一說法認為,真正打動強生的,是難以割捨父子情。在Razom牽線下,強生在眾議院投票表決援烏法案前,與因為戰爭失去4個月大的兒子的浸信會教友見了面。
強生在表決前的一場記者會上表示,「講白一點,我寧運送子彈去烏克蘭,而不是美國男兒」;接著他語帶哽咽說道,自己的兒子即將就讀美國海軍軍官學校(US Naval Academy)。
「我們必須做對的事,歷史將會評判我們」。
下一步解除美國武器使用封印
Razom終於在4月20日盼到眾院通過援助烏克蘭、以色列、台灣的法案,當晚人在機場準備飛往東歐出差的克蘭,用手機追著國會投票直播,眼看贊成得票數越過門檻,他鬆一口氣,傳了簡訊給團隊:「我在世界的另一端與各位開喝」。
克蘭希望法案更早前通過,因為許多生命本可以挽救。27歲的他,與烏克蘭毫無淵源,有的是美國年輕世代對價值的追尋。克蘭高中時,眼見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攻擊,他決定投入為烏克蘭倡議。他認為,當記者可以揭露事實,但推動影響的速度太慢,走政策界效益較高。
克蘭及團隊花了6週的時間遊說白宮同意烏克蘭可將美國供應的武器,用於回擊在俄羅斯境內任何地方朝烏軍開火的俄國部隊。
「這還不夠」。克蘭下一步是推動完全解除美製武器使用封印,由被動轉主動,也就是不限於「朝烏軍開火」的俄軍,而是能夠打擊俄羅斯境內的所有合法軍事基地。(編輯:韋樞)113070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