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會短影音競賽開放AI 盼弭平資源差距落實平權
(中央社記者高華謙台北25日電)國家人權委員會副主委王幼玲今天出席短影音競賽頒獎典禮時說,這次賽事開放AI工具輔助創作,降低創作門檻並弭平軟硬體資源差距,具有落實平權實質意義,也期待透過載體與技術結合,促進人們對人權反思,帶動正面價值影響力。
為加速人權傳遞和順應社群趨勢,國家人權委員會今年首度舉辦「Short出人權精彩-2024人權短影音創作競賽」,吸引近200件作品參賽,頒獎典禮今天下午舉行,包括王幼玲、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紀惠容,監察院副院長李鴻鈞、秘書長李俊俋,評審團主席黃默、評審委員葉德蘭和孫介珩等人出席,揭曉各組前3名、佳作及網路人氣票選等共23件得獎作品。
王幼玲致詞表示,這次人權短影音參賽作品主題,涵蓋身心障礙者、經濟貧困者、兒童青少年等不利處境群體的需求與福祉,呼應人權會「民國113年國民人權意識民意調查」結果,近9成民眾認同社會必須持續關注人權議題,並認為政府應優先關切和改善社會弱勢群體處境。
王幼玲說,包括聯合國、英國公益團體等都以短影片闡述人權議題,吸引數十萬至百萬次點閱,顯然透過影片更能引發共鳴。
王幼玲表示,人權會今年2月首度與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舉辦數位人權國際工作坊,討論人工智慧(AI)崛起,如何重塑人權保障等,期待透過載體與技術結合,促進人們對人權認知與反思,帶動可能的正面價值影響力,這也是人權會辦理比賽初衷;感謝創作者種下一顆顆人權種苗,為台灣人權推廣創造可能性,也希望這些短影片能被更多人看到並同理。
黃默指出,這次學生組非常關注霸凌問題,社會組則較關注二二八事件,期待組員們在創意方面能更大膽開放,從生活經驗與觀察展開創作,也能帶動大家的思考並引起社會關注。
學生組金獎得主郝儀棻的作品「怎麼辦」,以抽象藝術手法呈現失智者與照顧者困境,突顯照顧者面臨壓力;銀獎從缺,銅獎得主包括謝榆鍹創作「拾荒者的故事」,以及新北市明德高中學生鄭柏楷「對於人權你知道多少?」
郝儀棻致詞表示,只要是人就有相應的權利、也都要有被看見的機會,她一直關注失智症照顧者議題,很希望在這領域繼續為他們發聲;而在製作影片時,她有利用AI,將自己製作的靜態雕塑轉為會動的影片。
社會組金獎從缺,銀獎得主詹婗、楊仁、許筠杰共同創作的「一鍋熱湯」,聚焦家事移工在生活上的處境;銅獎得主共3組,包括高涪暄、度瀚霖的作品「族服生活實踐」,爐宏文的作品「OPEN」,以及鄭博元、宋采洵共同創作的「像呼吸一樣」。
另外,由網路票選脫穎而出的學生組人氣獎獲獎作品「4.2,我的超能力被看見」,聚焦自閉症學生與同儕的互動;社會組人氣獎作品「族服生活實踐」則以輕快節奏對比祖孫不同世代的處境,探討原住民族族服復興,引人反思。
人權會表示,這次徵件活動是由人權會去年度預算支應,所有獲獎作品將由人權會用於規劃人權議題展覽、教材、影展等活動,持續推廣並普及人權教育。更多資訊可以上「Short出人權精彩-2024人權短影音創作競賽」網站查詢。(編輯:林克倫、楊凱翔)11405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