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青年反對重建草案迫遷 國民黨團:依共識而行
(中央社記者林敬殷、王承中台北30日電)馬太鞍溪流域跨部落青年小組下午到立法院大門口陳情抗議,反對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提出「樺加沙風災暨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災後重建特別條例草案」,他們質疑草案強制災民遷移,只為了給建商大造鎮,草案第7條沒有審查機制,是假重建,真綁樁。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下午發布新聞稿表示,感謝民進黨團及民眾黨團全力支持,立法院長韓國瑜主持的朝野協商圓滿順利,國民黨版「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後重建特別條例」達成一致決議,總經費上調到新台幣300億元,災後重建將於116年3月31日完成,條例會在明天院會中三讀通過。
國民黨團指出,這是台灣第一個因堰塞湖釀災而制定的重建條例,迥異於過去多個颱風或地震而設立的法令,光復鄉漢人及部落民眾各佔半數,重建條例必須另依「原住民基本法」與族人充分溝通,尊重所有居民意願,土地空間及安置計畫,絕對會以災民權益為主,依居民共識而行。
立法院長韓國瑜下午3時主持朝野協商,討論國民黨團所提「樺加沙風災暨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災後重建特別條例草案」,以及國民黨團、民進黨團各自提出的「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第4條、第5條及第10條條文修正草案」。
趕在朝野協商前,馬太鞍溪流域跨部落青年小組趕赴立法院,表達反對國民黨團草案的立場。
馬太鞍溪流域跨部落青年小組成員Namoh Nofu表示,國民黨團推動的重建特別條例草案沒有良心,他們反對用圈地、劃設特定區安置受災及有風險的災民,應以不離鄉、不遷移方式,讓不同族群的受災戶得到中繼需求,不要重演莫拉克風災災民受到的權利侵害。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黃舒楣表示,部落族人搬進永久屋,沒有土地所有權,中繼安置在國際間是災後的標準程序,然而,國民黨團現在卻急著推動重建草案,是要用法律確認日後風災的免責,她呼籲不要讓16年前風災的錯誤再次重演,若這次沒做好,下次災害就會繼續錯誤下去。
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張育銓說,光復鄉民今天要面對被剝奪居住的自由,劃設特定區就好比把你連根拔起,種到特定區域的盆栽,是長不出根來,變成一個沒有根的民族、部落及文化,民主重要是溝通,草案必須有溝通的基礎存在。(編輯:翟思嘉)11410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