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未討論台灣 美前官員推測2原因對台有利
(中央社記者侯姿瑩華盛頓30日專電)全球矚目的川習會落幕,會中未討論台灣議題。美前官員分析,可能原因包括美方表明不想談,或中方知道川普不會在台灣議題上讓步,這2種情況都對台灣有利。
前官員認為,考量貿易、科技等其他議題,美中也看似無意在台灣議題上進行外交施壓。
美中貿易角力之際,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0日在韓國釜山舉行雙邊會。對於媒體問及會中是否有談到台灣議題,川普會後表示「沒有提到台灣,也沒有拿出來討論」。
曾任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的韋德寧(Dennis Wilder)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視訊訪問時分析「這對台灣來說是非常好的事」。
其中可能的情況包括川普團隊已告知中方,不想在會中討論台灣議題,另一種情況可能是中方沒提出台灣議題,因為不想聽到川普的回應,也許中方知道川普在台灣議題上不會讓步,不想讓川普有機會在會後向外界展現「中國要求他讓步,但他未答應」。
韋德寧說:「這2種情況都對台灣有利。」
會談時間相對短暫 貿易科技議題重於台灣議題
美國前外交官、現任策略諮詢公司亞洲集團(The Asia Group)管理合夥人唐偉康(Kurt Tong)受訪指出,通常在這類會晤中,北京都會提出台灣相關議題,藉以重申立場並確保美方不會以為中國在台灣議題上的立場有任何鬆動。
不過他說,可能這次會議議程非常緊湊,雙方要討論的議題很多,「也許真的沒有時間談到台灣議題」若雙方有提到,大概也只是重複過去的相同說法。
曾任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國務院經濟暨商業事務局首席副助理國務卿等職的唐偉康分析,整體來看,考量美中關係的其他層面,包括貿易和科技議題,目前雙方似乎無意在台灣議題上進行外交施壓。
這場川習會進行約1小時40分鐘,為川普重返白宮以來,首趟亞洲行的重頭戲,也是川習兩人自2019年日本20國集團(G20)峰會以來,首次面對面會晤。
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現為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非常駐資深研究員卜睿哲(Richard Bush)分析,這是一場相對短暫的會晤,扣除翻譯時間後,實際交流時間只剩一半,大概只夠用來進行一般性的對話,由兩位領導人確認美中高層官員先前已達成的共識。
他也說,中方似乎未對台灣議題表現出急迫感。
美對台立場未見轉變 華府強化東亞同盟對台有利
有鑒於川普交易式(transactional)的外交風格,台灣是否需要擔心未來成為籌碼?唐偉康表示,台灣確實應對美國立場出現變化的可能性保持謹慎或警覺,但從這次川習會來看,沒有跡象顯示出現變化,川普重返執政以來,也幾乎沒有出現證據顯示華府立場轉變。
他指出,川普過去的確曾針對台灣發表過一些帶有交易性意味的言論,但通常是出現在針對美台關係其他層面的抱怨情境中。
現為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學者的韋德寧則強調川普「靠實力確保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的主張。
他觀察,川普這次訪問日本期間,與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一同登上停靠橫須賀海軍基地的美國航艦「喬治華盛頓號」,高市早苗承諾堅守日美同盟關係及軍事合作關係;川普也和韓國達成一項出人意料的核潛艦協議,「這些都強化了東亞同盟架構,這對台灣是有利的」。
他認為,台灣應會樂見川普在國防議題上展現強硬立場,這其實也是台灣防衛的一環。(編譯:陳亦偉)1141031
- 川習未討論台灣 美前官員推測2原因對台有利2025/10/31 03:19
- 2025/10/30 21:25
- 2025/10/30 18:3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