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年將投逾500萬元 推動百校自提碳中和計畫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9日電)台北市教育局今天表示,扎根環境教育,已辦理150場次輔導活動,首波47校響應擬定4年期碳中和計畫,明年將增60校參與,初期每年補助新台幣5萬元,並擬於116年起全面推行。
台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在台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發布北市為落實淨零,扎根環境教育的執行現況。
他說,今年已舉辦150場次活動,包含工作坊、教師研習、校內外宣導及標竿參訪等,協助師生了解減碳、增匯,並著手執行校園碳盤查,再規劃減碳、增匯對策,以達到碳中和;首波有47校率先參與,20日將提出自擬的「115-118年碳中和計畫」,明年再添60校。
教育局科長高于婷說,初期採鼓勵方式,每年補助參與學校執行人力、課程等支出5萬元,擬從116年起全北市學校推行。合計逾百校參與,計將投入逾500萬元。
湯志民說,碳盤查是擬定碳中和計畫的基礎,以首波響應的舊莊國民小學為例,內容有三大類,首先是直接排放源,例如天然氣等,規劃減少幼兒園餐食較費時的烹調方式來減少碳排;其次是間接排放源,主要是用電,將宣導氣溫達攝氏28度以上才開冷氣等措施減排。
第三是可以抵銷碳排的負碳排放源,包含種樹增加碳匯。現場並示範如何測量130公分高度的樹胸圍,以及整株樹木的高度,然後輸入教育部提供的校園樹木資訊平台,即可算出樹木的碳匯,每種樹木算法不同。
台北市敦化國中總務主任鄭忠興現場丈量1棵白千層高12.1公尺、樹胸46.2公分,可提供碳匯約1公噸餘。他說,對照國內人均每年碳排12.2公噸,約需12棵這樣的白千層,才能抵銷1個人1年的碳排,提供大家建立概念。
此外,他補充,農業部林保署提供碳吸存能力前5名為相思樹、光蠟樹、台灣櫸、肖楠及樟樹。(編輯:李淑華)11411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