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特效藥 台灣特效產業需電影量支撐
台灣不是不能做電影特效,而是沒有足夠的電影量,足夠的特效預算,因此沒有足夠人才,進而撐起特效產業。今年約有4、50部國片產量,有機會使特效產業鏈更加成熟。
文/鄭景雯 (中央社記者) 圖片提供/大腕影象
「台灣特效產業很難做起來,台灣電影量不夠多去支撐特效」,中影特效總監胡忠陞認為,台灣並不是不能做電影特效,而是沒有足夠的電影量,也沒有足夠的特效預算,因此才沒有足夠特效人才,進而撐起台灣的特效產業。
說到拍電影,大多數的人都知道一定要有編劇、導演、監製、演員等,但是說到「特效」,一般人卻很難說出究竟一部電影的特效,需要多少人力及時間去完成。事實上,若以好萊塢的規格來看,一組特效團隊人員,其實和電影劇組團隊的成員不相上下。
一般而言,正規的電影特效團隊,從上到下包括特效總監、製片人、CG設計師(包括人物設計師、模型設計師、材質設計師、場景設計師、燈光設計師、鏡頭設計師)、合成師等。
在劇組開拍時,導演會和特效總監做初步溝通,了解腳本與效果需求後,透過特效總監的經驗與設計,逐步完成前期特效籌備、現場拍攝指導、後期追蹤修正製作等工作。
特效總監有如一部電影的後期導演,協助導演控制整體畫面在美術及視覺風格上的調性與製作方向,也是最後直接影響影片技術成果的執行者;但基本上整個特效團隊還是以導演思想、腳本為中心,盡可能完成導演、腳本及劇情對畫面的需求。
《賽德克‧巴萊》用了很多特效
一般觀眾最常能以肉眼指出來的電影特效,像是《變形金剛》、《鋼鐵人》等科幻片,當中的特效效果不僅令人震撼,更是票房保證。在電腦技術日益更新下,除了動作片會大幅用到特效,現在就連文藝片、歷史片,為了呈現某個年代才有的場景,不需搭景,也用特效搞定。胡忠陞說,「很難算出究竟用特效可以幫一部電影省多少錢,但肯定會省很多。」
以《賽德克‧巴萊》的特效來看,片中的山豬、鹿、鳥、橋、山、爆破、森林、瀑布等都是用特效做出來,另外還有細到讓觀眾看不出來是特效做的刀、人在水中翻滾的動作等,也都是透過特效後製而成。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1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