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黃岩島建自然保護區 官方學者直指菲律賓
(中央社台北11日電)中國昨天宣布在主權爭議的南海黃岩島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公布範圍與面積。官方學者說,黃岩島生態環境面臨的最大威脅是菲律賓的漁業行動,建立保護區將加強對進入該海域的船隻和漁民活動的規範管理。
中國國務院昨天公布「國務院關於新建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批覆」,表示已批准新建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宣稱此舉是維護黃岩島自然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重要保障。
批覆提到,有關部門和地方要嚴格執行中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和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等規定,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健全管理機構,「強化對涉及自然保護區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管執法力度」,確保各項管理措施得到落實。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昨晚隨即公告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範圍及功能區劃。
公告稱,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省三沙市,面積3523.67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1242.55公頃,實驗區面積2281.12公頃,主要保護物件為珊瑚礁生態系統。
對此,中國官媒央視節目「南海之聲」發布兩名官方學者的「權威解讀」。
中國南海研究院南海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陳相秒說,黃岩島面臨著「部分菲律賓漁船衝闖潟湖非法作業,破壞有關海域脆弱生態系統的情況」。因此,中國建立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非常有必要,將有助於保護黃岩島海域的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做好「中國南海諸島」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中國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徐賀雲說,黃岩島海域為重要漁場和天然避風港,漁業活動產生的生活污水和廢棄物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造成威脅,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的雙重影響下,區域的脆弱性也不容忽視。
他說,漁業活動產生的生活污水以及漁網、漁線等各類人為棄置物,會影響珊瑚的健康生長和繁殖。
陳相秒還說,黃岩島海域生態環境面臨的最大威脅是菲律賓將其在黃岩島海域的漁業行動當作政治宣示的掩護,將其「漁業行動政治化」,導致漁業問題成為菲律賓海上政治外交的工具,加劇衝突與矛盾。
他提到,比如,在菲政府的組織和引導下,菲律賓今年啟動所謂「新漁民英雄」計畫,派遣更多的漁民到黃岩島海域進行捕魚,加大了黃岩島海域漁業資源、珊瑚礁生態系統面臨的壓力。
徐賀雲表示,黃岩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將促進有關部門對該海域的定期調查監測和科學研究,「加強對進入該海域的船隻和漁民活動的規範管理」,對該海域生態系統可能遭受的威脅與損害及時採取應對或補救措施。
根據中國現有法律,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除了經批准的科學研究活動外;實驗區則可以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遊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據聯合早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許瑞麟表示,中國在黃岩島設立自然保護區的舉措,很可能是對8月11日海上衝突事件的回應。
他指出,北京在未進行任何實質性建設的前提下,希望透過法律手段進一步強化對黃岩島的行政管理,藉此將相關違法行為納入執法範疇,與中國於2021年實施的海警法及後續執法指引形成制度上的銜接。
華陽海洋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包毅楠研判,中國日後在黃岩島海域的執法行動勢必加強,未來針對菲律賓在該海域破壞海洋環境的行為,可能採取更嚴厲的應對措施。(編輯:楊昇儒/朱建陵)11409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