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人士:中國對外複合式威脅 日本非唯一受害者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15日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發言,引發日中關係緊張。涉外人士今天表示,中國此類言語暴力、經濟打壓與軍事恫嚇並行的模式,屬於國際安全研究的「複合式威脅」,遭受中國施壓的國家遍及印太與歐洲,日本並非唯一受害者。
針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發言,中國外交部和中國駐日大使館14日突然發布通知,呼籲中國公民暫時避免前往日本;中國海事局網站今天發布航行警告,17日至19日連續3天全天,將在黃海中部部分海域進行實彈射擊。
涉外人士指出,日本的國家安全戰略調整並非始自高市早苗,而是日本政府近年面對區域局勢變化下,逐步形成的政策方向。高市早苗的相關答詢確實較為直接、語氣清晰,但並未改變日本原本既有的戰略立場,也未超出國際社會對日本安全政策的理解範圍。
對於中國的旅遊限制與軍演等反應,涉外人士表示,中國對此做出過度且不理性反應,不僅無助緩和當前印太情勢,反而可能加深區域誤判,升高不必要的緊張;至於前總統馬英九的高市早苗「躁進」說法,更與台灣主流民意及國際社會對台海和平的期待不符,其立場已不具參考價值。
涉外人士提到,中國此類言語暴力、經濟打壓與軍事恫嚇並行的模式,已成為對外施壓典型手法,屬於國際安全研究所稱「複合式威脅」(hybrid coercion),日本並非唯一受害者。
涉外人士引述各國政府與國際研究機構資料表示,近十多年來,遭受中國以不同層次施壓的國家遍及印太與歐洲,韓國是最明顯案例;2016年韓國決定部署美國「薩德」反飛彈系統後,北京立即採取包括全面禁止中國旅客赴韓、封殺韓國娛樂內容在中國播出、以行政檢查為名打壓韓國企業等多重報復,形成大規模經濟與文化封鎖。
此外,澳洲曾因呼籲調查COVID-19起源,遭中國以高額關稅與進口禁令制裁,涵蓋葡萄酒、大麥、牛肉與煤炭等多項重要出口品。立陶宛則因允許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面臨中國直接封鎖其出口報關,甚至施壓跨國企業切割立陶宛供應鏈。
涉外人士強調,在亞洲,菲律賓長期承受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壓力,包括水炮攻擊與艦艇阻攔等灰色地帶行動;印度則因邊境爭端爆發流血衝突,雙方軍力長期對峙。此外,加拿大在孟晚舟事件後遭遇人質外交與農產禁運,挪威在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給劉曉波後被中國禁止鮭魚進口,捷克與瑞典則因維權議題或對台友好而遭外交威嚇。(編輯:張若瑤)1141115
- 涉外人士:中國對外複合式威脅 日本非唯一受害者2025/11/15 20:08
- 2025/11/15 19:33
- 2025/11/15 18: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