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13年1月號
全球經濟成長,除了個別國家的機遇及努力,還得看中國大陸與歐洲的「臉色」。2008年金融海嘯、2009年底歐債危機以來,許多國家都受到衝擊。即使高成長的亞洲新興國家,也面臨著貪腐、工資上漲、政府效率不彰等挑戰,而美、日、歐這些已開發國家,也努力藉各種政策企圖甩開停滯。
《全球中央》2013年1月號

不炒短線 韓職棒谷底爬升

2012/12/27 15:18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2006年南韓隊在世界棒球經典賽殺進四強,民眾看到韓職實力的一面。韓職當時未炒短線,而將這股熱潮的目標設定在壓低票價、提升票房,塑造棒球成全民熱潮的有利環境。

文/蕭保祥 (中央社記者)

比起美國與日本的職棒規模,南韓職棒算是近年來成長最快的國家職棒。1982年開打的韓職,讓棒球成為南韓的國民運動,韓職的快速成長,不僅成為亞洲職棒的成功案例,而且也是其他棒球國家觀察的對象。

早期職棒官方色彩濃厚

中華職棒從1990年開打,雖然比南韓晚八年,不過職棒初期的棒球實力並不亞於南韓,甚至不少國際比賽,台灣國家隊的成績還超越南韓,台灣選手也比南韓選手更早前往日本職棒打拚。

比起超過百年歷史的美職與80多年的日職,台灣職棒最能參考的對象是南韓,職棒地圖來說,南韓也是與台灣最接近的國家。

南韓在1980年代經歷不少民主抗爭,政府為了更多紓解民眾情緒的管道,加大對職業運動的補助,包括南韓職棒與南韓職業足球(K-League)等都是在當時成立,三星、LG、SK、樂天等大企業投入,造就南韓職業運動發展的基礎。

韓職早期總裁(形同台灣職棒會長)人選都由政府官員兼任,首任總裁由時任國防部長徐鐘喆擔任。當時社會氛圍是怕動亂,因此選擇由政府官員擔任,利於政府力量介入。

另一個角度來看,南韓政府支持職業運動的發展不只在資金,也實際提供意見。韓職發展的背景,說是帶有官方色彩並不為過。

直到1990年代後,韓職逐漸走上軌道,職業運動在社會接受度提高,韓職球團不再接受政府資金補助,政府則是在制度上幫助職業運動,包括在某些國際賽有好成績的選手可免服兵役、體育績優選手可以在當兵時延續體能、技術訓練等。

受到北韓軍事威脅的南韓,國民重視體能,「強國強種」、「尚武」觀念深厚,運動風氣因此盛行。

擁有運動風氣的國家,讓運動職業化才能培養高水準的體育選手,這是國際潮流,也是台灣政府必須思考的方向,要讓運動實業化與職業化,南韓是很成功的例子。

2006年經典賽成轉捩點

從過去歷史看來,韓職票房與南韓經濟景氣息息相關,從1982年到1994年每場觀眾人數從未破萬,1995年雖達1萬727人,隨後卻每況愈下,爆發金融風暴重創南韓,也重傷南韓職棒,從1996到2005年都沒有破萬票房。

韓職最有人氣的樂天巨人,甚至在2002與2003年平均票房都不超過3,000人,可以看出韓職曾經慘澹的過程。

2006年是韓職的轉捩點,南韓隊在世界棒球經典賽(WBC)竟然殺進四強。這是首次開放大聯盟選手出戰的世界性賽事,水準甚至比奧運還高,南韓從預賽一路驚奇殺進四強,讓南韓民眾看到韓職實力的一面。

南韓職棒當時並未炒短線,而是將這股熱潮的目標設定在壓低票價、提升票房,唯有讓棒球成為全民熱潮,才能免於國際賽激情過後而變冷。

策略收到不小效果,韓職票房從2006年開始突飛猛進,每場觀眾人數從6,032人提升到2007年的8,144人,2008年開始每場破萬人進場,2012年則是歷史新高,平均每場有1萬3,451人進場看球。

看棒球,已經成為南韓的國民運動。

二軍制度與企業參與 值得台灣學習

對比美職早期的「黑襪事件」、日職「黑霧事件」、台灣職棒多起假球案,韓職算是極少受到假球困擾的聯盟。

2012年雖然發生LG雙子投手朴顯俊收受賄賂「故意保送」,過去也有捕手「釋放暗號」給打者揮擊的事件,但韓職目前沒有發生過集體涉案紀錄,民眾多半認為放水是個別選手行為,因此影響票房相當有限,對於比賽公平性還是相信。從韓職早期與90年代開打的台灣職棒進行比較,韓職根基超越台灣的關鍵在於二軍制度、招攬企業參與等層面。

韓職雖然從1982年開打,不過直到90年才成立二軍,而且逐步擴大,不只是現有九支球團都有二軍,還有兩支替代役性質球隊(尚武、警察廳)也參與二軍比賽,還有不屬於韓職聯盟的社會人球團「高陽Wonders」在二軍出賽。

韓職每支球隊可支配選手超過60人,甚至規模近80人,教練團也超過15人,韓職早早認知選手充足才是比賽品質保證,這是台灣職棒必須認知的事實。

票房提升後,韓職把方向放在增加球團,從八支球團擴大到九支,未來則是有第十支球團,直逼日職規模。

增加球團從實際看來,就是增加就業人口,將有更多人願意投入棒球運動,也就提升整體實力。

勿停留經濟補助落後思考 需從政策面著手

以台灣職棒目前低迷狀況來說,政府加重對假球案的刑責後,對於嚴懲放水選手已經獲得社會共識。

不過,台灣政府長期忽略體育,導致台灣唯一的職業運動一度面臨解散危機,政府支援職棒的方式,不能放在經費補助,畢竟職棒不算社會公共財,而是要從政策面提升職棒。

最直接的方式是稅賦減免,台灣政府對於體育事業的減稅政策不夠寬鬆,職棒球團長期呼籲政府應該從稅制層面給予支援,顯然政府並非把此當作施政目標。

就連職業運動最發達的美國,政府也給予美職球團延長貸款年限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投資職棒;在職業運動根基薄弱的台灣,未見政府有所作為,仍停留「經費補助」的落伍思考。

從台灣職棒的困境,也可以看出台灣大型企業缺乏社會回饋觀念,目前台灣職棒四支球團中,只有統一屬於大型企業,反觀南韓大企業對於職業運動投入相當多,包括三星、KIA、SK、樂天與LG等,都有屬於自己的職棒球團。

政府如何拉動大企業投入體育事業,促使國民對於運動、健康風氣的重視,不應只有多蓋幾座健康中心就行,應該思考如何透過政策,帶動企業願意支援體育事業。(完)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一球入魂 日職棒追求極致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