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 南非青年靠自己
大部分學生因為家貧沒有午餐可吃,餓著肚子走上30到40分鐘的路到課輔中心;碰上烈日當空、刮風下雨以及寒風刺骨的天氣,他們還是咬著牙參加課輔。
文、攝影/徐梅玉 (中央社駐約翰尼斯堡記者)
濃莎(Nomsa)今年19歲,是位身材高挑面貌清純和個性沈靜的年輕黑人女孩,剛剛結束大一新鮮人的生活。一家六口生活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近郊貧民區裡。區中雖也有磚瓦搭建的房屋,但多數為用廢棄鐵皮拼湊而成的小屋,冬冷夏熱,缺水缺電,生活品質低落。濃莎的爸爸雖有工作,但收入微薄,媽媽因為照顧四個孩子生活起居無法外出工作,只能靠著飼養家禽販賣貼補家用。
生活的困頓沒有侵蝕濃莎強烈的求知慾。高中三年,她是依卡姆青年中心(Ikamva Youth)的全勤學生,風雨無阻地上課,終於考上第一志願金山大學會計系。
依卡姆青年中心是南非一群社工系畢業的年輕人創立的非營利組織,「未來掌握在我們的手中」(The Future Is In Our Hands)是中心精神所在。
南非基礎教育效能不彰。首先,偏遠地區新興學校數量雖然激增,但配套措施卻無法即時追上,教學品質、師資人手、基礎設施、資源公平分配,在在都難以掌控。其次,中央和地方政府部分官員素質低落、牛步行事也讓教育情況增添隱憂。
2003年,四位好同學由開普敦大學社工系畢業後,有鑑於上述情形,決定攜手嘗試將畢業論文 「在貧民區創辦免費高中生課後輔導教室」延伸與實現,補足政府教育力有不逮的地方。
四位年輕人中有白人也有黑人,但是計畫幫助的對象卻是清一色貧困的學生。他們不問學生膚色,只問對方是否有心願意奮發向上,走出世代貧困的宿命。
九年後,他們先後在開普敦、德本以及約堡開設六家中心,幫助數以千計的孩子完成高中學業,其中絕大多數是黑人,憑著畢業證書進入就業市場,或是進入大學繼續深造。因為口碑甚佳遠近馳名,慕名將孩子送來中心的家長絡繹於途。
Ikamva 是南非的方言,意思是 「未來」。
中心需要租賃場地、支付水電費、聘僱一位至二位專職行政人員。資金全部來自不同贊助商定期或是不定期的捐款,因而常常有捉襟見肘的窘況,自然無法聘請正規付費的老師,只好改以招聘大學生做義工小老師,以高中生為主要輔導對象。每一個中心大約有25位輔導老師,幫助約120位學生,進行每周三次的課後輔導。
令人安慰的是,許多小老師其實是畢業後考進大學的學長,例如濃莎,他們回到中心不但輔導弟弟妹妹功課,最重要是以切身例子鼓勵學弟妹:貧窮不可恥, 但是專心念書卻可以改變自己一生命運。
也有白人小老師經過同學引薦來到中心任教。他們摒棄歷史成見,全心全意投入黑人教學,是因為深深明白黑白相依存的道理─唯有讓占全南非八成人口的黑人族群其下一代接受完整教育,那麼南非不論黑白才能共同擁有美好的未來。
中心通常租借社區教堂或是活動中心,裡面擺滿長條型鐵桌,每桌大約六位學生搭配一位小老師,不同桌子不同科目,但總離不開英語、數學、會計、科學(物理與化學)。
比起缺電、缺水、或是家徒四壁沒有桌子可以溫習功課的家,中心堪稱四星級旅館,加上有同伴互相學習與討論,有小老師可以立即解惑,學生功課自然進步神速。
中心採取嚴格淘汰制度以確保教學品質,制度中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學生必須以達到出勤率的75%作為評鑑該生是否可以繼續接受輔導的第一要素。中心理由很簡單:如果連學生自己都不珍視這個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其他人又為何要為他付出呢?這是訓練人生責任感的第一步,也是強調「態度」的重要性。
事實上,對學生而言,要達到中心所要求的出席率,確實很難。他們沒有交通工具,全部靠兩條腿走路。放學後,大部分學生因為家貧沒有午餐可吃,餓著肚子走上30到40分鐘的路到中心,而中心礙於經費有限,也無法提供簡易午餐給他們。
碰上烈日當空、刮風下雨以及寒風刺骨的天氣,學生們還是咬著牙參加課輔。毅力不堅定的,往往因此而三振出局。
當然,出勤率高達90%的學生,中心提供可以到電腦教室免費使用電腦的「金卡」給學生作為獎勵,賞罰分明,一視同仁。
中心彷彿這群黑天鵝的搖籃,提供他們在逆境中力爭上游的機會,有溫暖也有鞭策,讓更多完成高中或是大學教育的孩子,因教育而改變他們的一生,進而改變他們的家庭以及南非這個貧富懸殊的國家,邁向更有希望的未來。(完)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