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謝盈萱:在鮮花與子彈的交界,思考四十

40難料:中間世代待修學分
2021/3/13
文:李晏如/攝影:蔡詩凡

2021年的冬日下午、國家戲劇院地下偌大的化妝室裡,謝盈萱坐在這個熟悉房間中央,在一排專業妝髮鎂光燈鏡的反射下,顯得不是非常自在。

她不喜歡這種正襟危坐受訪的狀態,並開玩笑說自己會有股衝動想要「男性開腿坐」(Manspreading,歐美近年發明詞彙)。一會兒她又跑到衣櫃間、置物架旁,擺出各種時尚雜誌的誇張姿勢,就因為製造跟場地之間的違和感「很好玩」。在這個拿下金馬影后的女演員身上,你找不到明星藝人之中常見的裝弄和姿態。

訪問謝盈萱的前一晚,臉書忽然跳出動態回顧。9年前的同一週,剛好是第一次採訪她的日子。那天的採訪,也在劇場排練室,那時的謝盈萱,正年滿30。她做了一齣戲,關於一個同齡未婚懷孕女子,在過往約會對象中尋找自我的故事。

彷彿某種緣分注定,在地球又繞著太陽轉了十圈後,這一次謝盈萱要面對的,是所謂的不惑之年:40歲。

演員成了檢視當代女性處境最好縮影

如果說女性在「奔三」時,要面對是一種青春終結、成婚生子的高調世俗指標壓力,那麼「奔四」所帶來的,可能更像是股竊竊私語的集體焦慮,安靜、無息,卻蔓延且巨大。

這樣的社會現象,或許正好可以解釋為什麼近年來的謝盈萱,在媒體和網路社群間獲得了如此高度的關注。

從北藝大戲劇系畢業後,一直到35歲之前,謝盈萱的生命中幾乎只有劇場。而劇場確也回報了她一個「女神」的稱號,讓她演遍青中壯輩名導戲中的女主角。直到2015年的電視劇《麻醉風暴》,謝盈萱才終於出現在台灣的影視地圖上。若稱之為「出道」,那年的她是36歲。

後來的事大眾就比較熟悉了,不過3年的時光,謝盈萱主演的第一部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就為她拿下一座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此後出演的影集《俗女養成記》先是創下2.45%的高收視率、電影《孤味》又獲得近台幣兩億票房的驚人成績。

這些主題圍繞在當代台灣女性樣貌的作品,和各個帶著倔強、脆弱又貼近真實的角色,儼然將謝盈萱塑造成某種「不完美也沒關係」的女性族群代言人。可能,城市裡有這麼一群無所不在卻習於隱形的平凡「大齡」女性觀眾,在逐漸邁向40歲的同時,從謝盈萱身上看見了某種銀幕代表性(On-Screen Representation)。

如今,光是在搜尋網站上輸入謝盈萱的名字,提到40歲這個關鍵字的結果,就有超過50則以上。採訪報導的內容,則不外乎圍繞在愛情觀、單身狀態、以及如何面對年滿40歲的外貌和成就焦慮。

「要問我感想的話,我自己是覺得……有那麼多人把主題放在40歲,這件事情很有趣。到底為什麼,這個年紀需要不斷地被指出、被提醒?」謝盈萱沉思許久後這麼說,「我相信題目會出現,就是因為有它的觸及率和閱讀需求。這也代表,現在的社會環境,讓很多女性特別需要這樣子的資訊。」

若說演員只是個販賣專業表演的工作當然太過天真,謝盈萱很清楚,皮相這個東西對每個以肉身當工具的演員來說,也是標誌性的一部分。也正因如此,一個兼具公眾性和表演性的職業,似乎也成了觀看當代女性處境的最好縮影:無論是模範滿分的,還是主流之外的。

「相較於一般人,我們每天接收到關於年齡或美醜的檢視和評論,就是會多上好幾倍:妳是不是老了、手是不是皺了、脖子是不是有紋路了,然後再被用20歲的照片去做對比。」謝盈萱說,「也真的是在成為影像演員之後,我才站到這麼前線,去看見女性在社會上是怎麼被關注她們的價值。所以在面對亞洲、尤其是台灣的女性時,自然也會放更多心在她們身上。」

謝盈萱(攝影:蔡詩凡)

女性困境改變需要時間積累

多數被定義為「大齡」的女性,可能都有過這種經驗:某個社交或工作場合裡,身邊的人光明正大或背地裡對妳品頭論足,暢談歲月在妳臉上留下了什麼痕跡;或者隨著時間的增長,妳對於保養、妝髮、醫美資訊愈來愈有意識,耗費了大量金錢與時間,就為了避免前述情況的發生。

女明星、女演員跟歲月增長的關係,可能又比上述情況再複雜許多。社會不只評價她們的外貌,還要評價她們面對年紀的方式。於是有人用秘方成為「凍齡美魔女」、有人選擇「從容優雅地老去」、有人「不服老又整容失敗」……

談到自己的職業處境,謝盈萱提起美國流行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的紀錄片《美國小姐》(Miss Americana),其中一段引言特別令她感同身受。

片中的泰勒絲這麼說:一直以來,娛樂產業都不斷在告訴所有女人,一但妳過了35歲,就要準備好隨時會被丟棄。每個人出道前兩年都是閃亮的新玩具,但接下來女藝人要花比男藝人多20倍的力氣去重新發明自己。女人要保持新鮮、保持年輕,要又特別又可被大眾接受。女人要不斷挑戰自己,又不能讓別人不舒服;要足夠有趣去娛樂所有人,又不能太過瘋狂而令大家不自在。

謝盈萱自言進入影壇的時間較晚,外界勢必會用40歲這個標籤來認識和定位她是誰。但其實這也有幸運的一面,因為在時間的流逝和生涯事業的映照上,她需要面對的評價可能相對較為仁慈,得失心也不會那麼強烈。

但她也說,有太多女演員會遇到泰勒絲所說的處境:花了大量時間養成訓練、保養外貌、等待劇本、準備角色功課、歷經數月每日十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間、拼命表演完一場場精疲力盡的戲,卻很可能在一切大功告成、影片殺青上映後,看到網路上的評論欄只有兩個字:老了。

「那真的是很恐怖的,你能夠想像嗎?想像每天把自己放在戰線的最前面,謝幕的時候,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接到的,會是鮮花還是子彈。」

也許很多人會羨慕這種公眾身分帶來的名氣與粉絲流量,但愈知名的明星品牌,在那光鮮亮麗表象的背後,往往也代表了愈龐大的代價。謝盈萱相信,那絕對是一般人難以想像和承受的。

「所以我其實很希望,大家能對台灣的女演員寬容一點。我身邊所有的女演員,都非常努力在做各種嘗試。即便她們遇到的角色範圍非常窄,她們可以被想像的空間非常小,但她們都非常用功和辛苦。」謝盈萱的態度沒有控訴,也沒有說教,而是帶著無奈的懇求。「真的,放過女演員,放過女生吧。」

當然,女演員也好,一般人也好,只要談到女性困境,會遇到的情況不外乎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卻被以他人物化後的功能性決定存在意義。約定俗成的社會架構,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扭轉,改變需要一點一滴的累積。

「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可能就是開口去討論、去提問、去告訴更多人,請大家重新思考一下,女性在社會上的價值還可以是什麼?會不會已經不再只是漂亮順從、結婚生子之類的事情?」謝盈萱問。

「同時我們也要能要求自己,持續用新的態度去對待別的女性,無論是長輩還是晚輩。當每一個人都開始有這個意念,知道尊重自己,也知道尊重別人的生命選擇這件事時,這個議題才真正有它發酵的機會。」

《服妖之鑑》(圖片提供:耳東劇團)

比以前更懂得如何生氣、焦慮和照顧自己

回看35歲到40歲這段時間的人生,謝盈萱形容,自己的世界就像是徹徹底底地被重新翻攪洗牌過了一遍。

「外在事件的發展真的不在我的預料之中,內在也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如果是20歲的我去經歷這些,抗拒感一定會很強。但到了40歲,終於比較能夠接受用不同的方式看事情。」

主耕劇場時期的謝盈萱,自言非常重視工作的形式。她專注在技藝、專注在完美,需要安靜,需要討論的空間,需要某些意志可以被貫徹。當時的性格也直來直往許多,面對團隊人際的應對進退,多少帶著些逃避心態。

「大概像有些人說的,換了位置就會換了腦袋吧。因為踏入影像後看到的世界變得不太一樣,比較不再覺得自己認為的完美才叫完美,也開始學習用以前不懂的方式去溝通和達成目標。」

在影像圈中度過的5年,每個角色都在謝盈萱身上留下了無法抹滅的刻痕和紀念。但若談到「40歲心境」的代表,自然還是《俗女養成記》中的陳嘉玲。

「這個劇本就是在重新探討,對一個即將40歲的女人來說,究竟什麼叫做成功,什麼叫做失敗?」謝盈萱說,「我自己在陳嘉玲身上閱讀到的事情很多,包括小時候的生活對她成人後造成的影響,包括她怎麼面對所謂『剩女』的身分,包括即便她非常茫然、不知所措,但那其實都沒有關係。」

「雖然大家總是有辦法找到這個角色『成功』之處,像是她很勇敢地辭職、結束一段關係等等,但我更希望大家看到的,反而是她不勇敢的那一面。這個角色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地方,其實是怎麼接受世俗認定的『失敗』,甚至進一步去接受,這個『失敗』就是她最想要的。」

謝盈萱有點感慨,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在故事角色或公眾人物身上,尋找他們「做對了」的地方,期待他們能講出讓自己奉為圭臬的名言金句。「那代表我們還是在尋找一個正向的答案,但那個尋找的背後,還是一種焦慮和恐慌啊!我最想說的是,我們可不可以做到純粹地去接受一個人,不管什麼性別,他就是想活成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沒有好壞。」

「像是現在,很多人會來問我對40歲的想法,好像我會有一個很好的標準答案。但是老天爺,我怎麼會有答案?我也是個人,我也在一邊經歷一邊學習我的人生。」謝盈萱說,「真要說現在的我有什麼差異,可能只是比以前更懂得如何生氣,如何焦慮,如何面對和照顧自己的脆弱吧。知道圓融的同時,也可以保有自己,找回開心的自主權。」

「我覺得,無論哪個歲數,先把每一年都好好過完,其實就夠了。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當我們慢慢靠近活得更自在、慢慢可以為年齡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想像,也許有一天,我們就不再需要討論40歲的標準答案了。」

10年後仍舊堅持自我

訪問結束後,我們隨口聊起為什麼謝盈萱的社群媒體網頁,不同於多數明星網紅選擇用專業攝影搭配設計圖說去強調美感與距離感,大多是些用手機隨性拍攝的生活照,加上本人撰寫的長篇日常心情記錄。

謝盈萱一本正經地說,因為她希望追蹤她的人,可以相信生活的真實,而不是活在幻象裡,覺得自己永遠不夠美不夠好。

「妳不知道我的賣點就是真誠嗎?」她意味深長、帶點頑皮地拋下這句,轉頭用她那招牌的自帶氣場去跟攝影師工作了。

在這個講求經營形象勝於經營技能的世界潮流裡,還是有像謝盈萱這樣的演員,面對專業鏡頭和劇場觀眾,遠比面對鎂光燈和人際關係自在。

時隔10年,但有些事是不會變的。無論是30歲還是40歲的謝盈萱,那個最引人入勝的特質,始終是一種在框架與束縛中,追求真實和自由的力量。那個力量不會按照群眾或世俗的表象去校準方向,因為她內建有自我的羅盤。那個力量時常要經歷一些內在的爭鬥,但最終她會戰勝。那個力量可以脆弱、可以激烈,可以無助、可以強大。

動人的力量也許不夠華美,但勢必炙熱而滾燙。而如果你再靠近一點觸碰,你會知道,謝盈萱從來都是玩真的。

(本文轉載自 PAR表演藝術雜誌 第338 期)

謝盈萱(攝影:蔡詩凡)
172.30.1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