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2022 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非文學類 評審報告

2022 Openbook好書獎日前已公布結果並舉行頒獎典禮,Openbook閱讀誌邀請作家阿潑針對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非文學類)撰寫評審報告,分析此次入圍作品的特點以及出版趨勢。
2022/12/4
文:阿潑(文字工作者)

受資訊載體與數位媒介影響,資訊破碎化、大眾傾向圖像閱讀,幾乎已是社會共識。而編輯出版是讓書寫得以成為「作品」的重要文化工程,在當前資訊如洪流的時代,使出版的價值不受折損,讓閱讀仍能成為知識的重要取徑,更是仰賴出版人的專業與熱情。

因此,不論時局如何變化,至少在疫情逐漸緩和、台北國際書展再次舉辦的這一年,出版業同樣交出一份值得驕傲的成績單──以Openbook好書獎入圍名單為例,在「中文創作」和「翻譯書」兩個獎項中,進入決選的非文學類共有50部,排列起來總長度有160公分,是台灣成年女性的平均高度,厚重大書多到不可忽視,題材多樣不畏嚴肅,且本本扎實,顯見出版業或是對讀者與市場抱持信心,或是對好書有著不願妥協的堅持,不論出於何種原因,都展現出勇氣,也承擔了使命。

然而,Openbook好書獎的選擇標準是「好書,也是好看的書」,此外需考量還有知識正確性、題材開創性,乃至於編製水準等考量。評審在這些標準的衡量下,復以名額限制,需做百般取捨,才逐漸建立共識,才能完成決選工作。

就本屆的評審過程而言,作者的研究書寫成果,固然仍是討論重點,但出版團隊(含翻譯)的編輯力更受到檢視。如前所述,越是如此不易的資訊傳播與圖像閱讀的環境,越是考驗編輯讓書變得「好看」的能力。策展能力與議題設定,正是編輯的專業與價值所在。

綜觀今年的決選名單,評審們提出幾個觀察意見:

1.近幾年「集體書寫」成為趨勢,也因為如此,編輯的專業更形重要。優秀的編輯能讓各自獨立的寫作者不致鬆散、重複,進而創造新意,凝聚洞見。
2.學術工作者投入大眾市場的書寫趨勢明顯。若將學術論文視為「正面」,那些直接揭露作者個人觀點與故事的作品,則可以想像成「背面」。而這些「背面」,更能與社會形成對話。
3.延續前幾年的書市現象,歷史書寫仍是顯學。而今年關於歷史乃至人文議題的寫作,多從弱勢的角度出發,反映的是現實社會的壓迫。

不乏面向世界的企圖:本土出版的總體戰力展示

今年入圍好書獎決選的的非文學類本土出版品,可粗分為幾類:一是獨立調查或個人寫作,二是主題性或策展性的集體寫作,三是學術工作者面向大眾的「社會溝通」。這些作品除了反映當代重要議題外,也展現出版界對本土自製書編輯技藝打磨操練的成果與自信。

黃文鈴《誰是外來者》與汪正翔《旁觀的方式》都是自由媒體工作者的第一部作品。前者以過去扣問當代,藉「難民如何融入」的問題意識,引出南越難民與北越契約工在德國的個別經歷,並帶入台灣經驗,文字簡明,適合想瞭解這類議題又怕負擔過重的讀者;後者則是以當代批判當代,有攝影現場的延伸論述,也有文化現象的深入剖析。在這個圖像化的時代,指引大眾如何觀看與理解圖像的出版品卻不多,《旁觀的方式》或許是回應這個需求的重要作品。

與前述作者才踏出第一步相比,張娟芬、陳昭如在司法與爭議性社會議題調查及非虛構書寫資歷,令人仰望,《流氓王信福》與《判決的艱難》皆是她們在原本耕耘議題上的進階作品。前者透過一個冤案反映時代的不義,後者則拆解兒童性侵案的審判程序,細緻釐清各個環節的盲點與問題——前者質問司法,後者則解釋司法。

由於是進階作品,雖然讀者需要在對這些議題已有所接觸的條件下,才能順利進入,但這也同時彰顯兩位作者始終在缺乏資源支持下的孤獨前行,冷靜且理性地撥開議論盲點,透過持續書寫與出版以進行社會對話的堅定信念。

在今年的自製書中,《臺灣美術兩百年》、《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與《物見》這三部帶著紙上策展概念的作品,讓人驚艷。不論透過美術品書寫台灣史,或回望每個時代生成的台灣地圖並給予解讀,都讓原屬實體空間的展品,透過編輯的巧思與技藝,以出版的型式留存,頗具教育與時代意義。

儘管出版恆久遠,但站在知識推廣的角度上,我們期待策展單位除了紙本書外,也可以朝數位化方向考慮,讓這些展覽與知識得以更容易被推廣閱讀。
《臺灣惡地誌》同樣是以「集體戰」的型式出現。台灣自製的科普書不多,過往常見的是國家公園或生態寫作,然此書望向台灣的淺山地帶,帶讀者看見「不山不市」這類資源缺少的地方,實屬難得。這部作品不僅納入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知識,並跨至人文歷史的刻劃,甚至不忘提及社區實踐與環保運動倡議,是頗具企圖心的作品。

至於學術工作者嘗試將研究論文改寫成大眾讀物的趨勢展現在入圍決選的3部作品。首先是《日本殖民下的她們》:此書除了展現日治時期女性走入職場的過程,也呈現不同職場婦女的執業實況,即使是27年前的舊研究,今日讀來仍有新意與啟發。值得強調的是,以作者游鑑明在歷史學界的地位輩份,仍願意朝兼顧學術與大眾化的方向「翻新」出版,評審皆表敬佩。

二是《危殆生活》:過往社會稱呼為「流浪漢」、「遊民」的那些人,是都市社會學重要研究主題,在社會學者黃克先的研究中,他們以「無家者」的詞彙出現。這部作品以民族誌的方式,生動而立體再現那些承受污名,且被刻板化的群體的真實處遇,且透過饒富趣味的筆鋒,引現他們的能動性,可以讓讀者重新「認識」近在咫尺的「街友」。

鄭安齊《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以「紀念碑」為主軸,展開國族認同建構與歷史記憶協商的動態過程,並佐以實踐經驗與成果的參考,不論從轉型正義或從公共空間藝術來看,有所收穫。這是學術研究大眾化的第三本決選入圍作品,儘管此書也是基於研究書寫而成,但經過精巧的編輯後可讀性極高,不僅文字標題簡明流暢,且圖像視覺豐富又清晰,讓它成為既有歷史脈絡,且有空間意識的紙上展品。

非文學類中文創作長年在翻譯書的挑戰下,時常無法被好好看到。今年的入圍書各有精彩,評審們也期待台灣的自製書能大步往前,往國際邁進,如《不只哀悼》即使譯介到歐美地區亦不遜色於當地佳作,又或者如《危殆生活》則能在世界共同關注的研究議題下,提供屬於台灣的經驗與視角。

在宏觀的人類世關注被壓迫的那些人:翻譯類人文書寫

西方學術工作者面向大眾的書寫趨勢,充分反映在今年非文學類翻譯書上,其中仍以歷史類最為突出。而人類世的出版,仍是顯要類別。

例如《打造太平洋》、《西元一千年》、《南方浪潮》、《1776革命未竟之地》皆與航海、貿易、探險有關,都帶給我們宏觀的歷史圖像。唯這類作品相當考驗譯者與編輯的功力,若名詞沒有處理好,會形成閱讀障礙,出版的困難與用心皆可顯現。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與《版權誰有?翻印必究?》則分別以現代中國的形成,以及「版權」概念的產生這個新角度,帶領讀者探索近代中國制度改變的影響與文化政策形成的脈絡,兩者皆具可讀性。

今年入圍作品中,展覽與知識史的比重也不可忽視。《賣書成癡的真心告白》讓文學與圖書重度愛好者起共鳴;《蒐藏全世界》、《博物日本》和《物見》分別透過大英博物館的採集品、江戶時期本草學發展與現代化形成,以及48位重磅級專家對東亞美術品的鑑賞與詮釋切入,讓舊物事在當代得以藉著出版而產生新觀點,也彰顯出出版的品味與價值。其中《物見》的策展力與創意,更得到評審一致肯定。

《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與《改寫人性的人》分別藉由當代最重要的經濟社會學理論創造者,與美國人類學之父及其學生的故事,闡述理論學派的形成與開枝散葉,並論述其影響與實踐。理論再艱難,都是人所開創出來的,兩本書雖然都厚重,但節奏輕快有趣,可以作為入門書閱讀。

儘管今年經濟類的出版趨弱,惟《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與《貿易戰就是階級戰》以犀利的階級批判性入圍,而《血與土》及《Diamond》更進一步透過作者的實地調查與資料分析,讓讀者能藉以反思「生活上的方便乃至於消費,都建立在生態破壞與勞力剝削的基礎上」。雖然這類議題並不算新,但作者生動的田野視角,以及書中提供的各種實踐與建議,都值得參考。

《清點每一個人》談人口普查的發展、實作與影響,《被統治的藝術》是透過史料與田野來細述明代的軍戶制度及人民表面順從實際反抗,二書主題不同,但都揭示了政權進行政治治理的手段,或述及人民在這樣的治理下是否有其能動性。
《敞墳之地》運用人類學科學與文化的知識,強而有力批判美國邊界管制政策的殘酷血腥;而《他們說我是間諜》是共產國家於冷戰時期監控人民手段的展現,但更讓人動容的是,人類學家踏上真相之路後的風景及其反思扣問。


在俄烏戰爭發生的這一年,公共歷史記憶與獨裁時期歷史成為大眾議論的主題,《血色大地》、《父輩的罪惡》及《惡托邦記》的出版,補充了這類議題的背景知識。

這三本視野落在中東歐、美國與中亞的作品,以有別於類似題材的角度展開書寫,除了引領讀者進入過往陌生的地域,兼具濃厚的思辨性,且與大眾對話的企圖鮮明,因此題材雖冷酷嚴肅,但閱讀並無障礙。

在提倡平權的時代,關於性別的主題就算一出再出也不為過。今年入圍的《母親的歷史》與《殘暴之顛》都呈現出女性的生命力量,《母親的歷史》透過文學史料細論成為母親後的各個時刻,而作者也將自身經驗置入其中,以帶著詩意的筆觸,體現「母親」的動態與動能。

在刻板的性別印象中,女性甚少與「冒險」掛上等號,但那或許是長久以來視線的偏差,因此《殘暴之顛》重現上個世紀登山只屬於男性的那個時代,女性如何打破性別藩籬,攀上高峰。從各個角度來看,都是向極限挑戰的好故事。

缺乏Big Bang,卻有多重宇宙般的精采知識:翻譯類科普書

今年入圍的科普書類型多元,從古生物學到面向未來的科學新知都有,反映了市場對科學知識的需求。

《昨日世界》與《誰讓恐龍有了羽毛?》帶領讀者回到億萬年前的世界,前者以細膩與優美的描述,再現當時的地貌與生態,畫面感十足,也啟發我們面對當前環境保育的思考;後者雖是大人小孩既知的「侏羅紀世界」,但研究扎實並且提供新發現,讓我們得以更深入瞭解這些滅絕許久的古生物。
《九品脫》、《食藥史》透過人物故事與科學實踐交錯的書寫,為讀者建立生動有趣的醫學發展脈絡;《病毒圈》與《熱帶雨林》的文字簡明,因為當下的疫病,前者為我們更新了「病毒碼」,而後者在作者實地田野觀察的基礎上,以豐富細膩的繪畫添加閱讀趣味。

《性的奇妙歷史》與《雞雞到底神不神?》題材就夠吸睛,筆法也活潑,且分別以文學歷史與科學的切刀,為我們剖開性與陰莖的盲區。上述題目看似是舊知識,但在系統性的重述下,也是新知。

《纏結的演化樹》論述扎實,並帶入新的研究發現,是值得生物科學愛好者閱讀的作品。《解剖時間》、《形狀》與《全光譜》分別藉著時間、幾何、色彩光譜等數理概念,極具企圖地跨進社會人文與政治影響的思考與應用的可能,給人莫大啟發。

而《人工智慧最後的祕密》與《「矽谷製造」的漢堡肉?》分別就AI與人造食物等當代正發展的科技議題,深入探索乃至於提出批判與提醒。這些書讓我們瞭解到,科學不僅是科學,科學亦是當代社會生活與運作的基礎,也會影響未來。

儘管透過社會新聞掀起話題,且眾多創作者嘗試去除精神疾病的污名,但距離大眾以理性對待的目標,還有一段路要走。《隱谷路》作者藉由一個集合多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家庭,展現此病症不同的表現樣態,並透過精神醫學領域的研究進展,使讀者得以調整微觀與巨觀的尺度,進一步認識思覺失調症。作者善用比喻但適度收斂的筆觸,可作為非虛構寫作的重要範本。

盤點今年的科普書,雖然各類型都有,照顧到不同知識的需求者,但整體而言缺乏大格局的作品,也不見格外具啟發性或帶著尖銳問題的作品。然而我們對科普書未來的出版,仍抱持深切期待,或許明年有更漂亮的成績單。

走出象牙塔的學者vs習慣多媒體的讀者

綜合觀之,今年進入決選名單的政治經濟類不若過往的多,西方記者書寫的非虛構作品,也相對減少。相較於記者,學術工作者有較充足的研究資源與支持,因此我們看到不論國內外,學者的大眾書寫在出版市場上受到注意,其與社會溝通的意向也日漸鮮明。當然,與西方相比,這股風潮在台灣才正開始,但我們樂見此趨勢滋長,並且期待接下來的發展。

此外,台灣作為世界的一部份,我們希望本土書寫或自製書抱持國際化的自覺與企圖,若有機會翻譯成外文引介至國外,能呈現在地經驗的普世性,提供原創性或理論貢獻,並進一步與世界互動對話。

最後,因為今年策展類的出版品突出,使「多媒體出版」的必要性成為討論重點。若圖像閱讀與數位載體在今日已成為日常的存在,那麼如何協助新一代的讀者閱讀空間、圖像,並協助讀者「訓練眼睛」,或許是出版人要面對的課題。●

2022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得獎作品如下:

●《女兒》,零雨著,印刻出版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鄭安齊著,沃時文化出版
●《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黃克先著,春山出版
●《沒有信箱的男人》,夏曼.藍波安著,聯合文學出版
●《走進布農的山》,郭彥仁(郭熊)著,大家出版
●《夜的大赦》,曹馭博著,雙囍出版
●《波間弦話》,柳丹秋著,時報文化出版
●《病從所願:我知道病是怎麼來的》,隱匿著,聯合文學出版
●《煙街》,沐羽著,木馬文化出版
●《臺灣美術兩百年套書(上:摩登時代,下:島嶼呼喚)》,顏娟英、蔡家丘總策畫,顏娟英等23人撰,春山出版

左起:陳恆安、阿潑、張潔平、李仁淵、郭文華。


2022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得獎作品如下:

●《他們說我是間諜》,凱薩琳.韋德瑞著,梁永安譯,衛城出版
●《母親的歷史》,莎拉.諾特著,王翎譯,臉譜出版
●《江戶城裡的異鄉人》,艾美.史丹利著,林士棻譯,遠足文化出版
●《血色大地: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提摩希.史奈德著,陳榮彬、劉維人譯,衛城出版
●《版權誰有?翻印必究?》,王飛仙著,林紋沛譯,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哥本哈根三部曲:童年、青春、毒藥》,托芙.迪特萊弗森著,吳岫穎譯,潮浪文化出版
●《惡托邦記:核城市到鐵鏽帶,未忘之地的歷史》,凱特.布朗著,黃煜文譯,左岸文化出版
●《敞墳之地:移民路上的生與死》,作者:傑森.德里昂著,攝影:麥可.威爾斯,賴盈滿譯,左岸文化出版
●《影之島》,文:大衛・卡利,圖:克勞岱雅.帕瑪魯奇,穆卓芸譯,大塊文化出版
●《隱谷路》,羅伯特.科爾克著,黃佳瑜譯,麥田出版

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非文學類】決選評審

左起:陳恆安、阿潑、張潔平、李仁淵、郭文華
●李仁淵(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阿潑(文字工作者)
●張潔平(飛地書店、Matters Lab創辦人)
●郭文華(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博雅書苑副書苑長)
●陳恆安(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Openbook好書獎


●得獎書單
●年度中文創作
●年度翻譯書
●年度生活書
●年度童書/年度青少年圖書
●211本入圍書單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9場好書獎巡迴導讀講座

主題照:2022 Openbook好書獎非文學類決選評審團,左起:李仁淵、郭文華、阿潑、陳恆安、張潔平。

內容提供:

172.30.1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