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澳洲巨頭簽署協議 成功壓低鐵礦石價格
(中央社台北9日電)陸媒今天披露,中國礦產資源集團(CMRG)已經與澳洲礦業巨頭必和必拓(BHP)簽署協議,第4季起對鐵礦石現貨貿易實施人民幣結算。此舉代表中方首度奪下鐵礦石定價權,成功壓低鐵礦石價格。
由於與BHP多次談判破裂,中國礦產資源集團(CMRG)9月30日傳出,下令全國主要鋼廠和貿易商禁止採購任何以美元計價的澳洲BHP海運鐵礦石。禁令不僅包括新合約,而且包括已運出的鐵礦石,就算到港也不能卸貨。
作為世界最大鋼鐵生產國與鐵砂進口國,這是中國首次大規模禁止採購澳洲鐵礦石,引發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公開表示關切。BHP是全球最大礦業公司,在澳洲市值排名第一。
上海有色網今天報導,必和必拓(BHP)已接受中國客戶部分鐵礦石貿易的人民幣結算要求,這是中方透過集中採購策略與市場力量推動的結果,標誌著人民幣在大宗商品結算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報導說,BHP與中國礦產資源集團及相關鋼企經過多輪談判,於今年第4季度起正式實施人民幣結算,覆蓋範圍包括:
一、剩餘現貨貿易:約占BHP對中鐵礦石總量的30%(此前長期合約仍以美元計價,但設置了「觀察期」,若2026年中國鐵礦石指數(如北鐵指數)的市場接受度達標,可能啟動長期合約的人民幣結算談判。
二、港口現貨與到岸價交易:針對中國港口的現貨鐵礦石,採用人民幣到岸價(CFR)結算,規避了美元匯率波動對企業成本的影響。
綜合中國大陸鋼鐵業自媒體報導,此次事件源於BHP與中國的年度價格談判破裂。2025財年,BHP鐵礦石產量達2.88億噸,成本控制在每噸19美元,顯示出強大的供應能力。在談判中,必和必拓堅持年度長協約價格約109.5美元/噸,而中國則希望採用季度現貨價(當時約82美元/噸)並推動人民幣結算。
報導說,雙方分歧的核心在於定價機制和結算貨幣兩個關鍵點。一方面,BHP認為其高品位礦石(60.8%)應獲得溢價,而中國則希望價格更貼近市場供需。另一方面,中國正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要求以人民幣結算,而BHP則堅持美元計價。
報導提到,自2003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鐵礦石進口國後,進口量激增,對外依存度一度高達81%。然而,中國鋼企長期處於被動接受價格的地位,四大礦山控制了全球70%以上的海運鐵礦石業務,而中國鋼企因採購分散、協調不足,難以形成有效的議價合力。
中國礦產資源集團2022年成立後,把所有國有鋼鐵企業的鐵礦石採購權全部收歸於一,代表全國近40%鐵礦石進口量(年約11億噸),對外進行集中採購談判。
報導稱,中國礦產資源集團這次迫使BHP妥協,主要是中方供應來源多元化,例如巴西淡水河谷新增5000萬噸人民幣訂單,以及更優質的非洲西芒杜鐵礦2025年底投產。
報導並稱,此次對全球貿易體系的戰略影響,包括人民幣國際化加速,直接挑戰美元鐵礦石定價權,透過大宗商品結算降低對美元依賴,可以提升中國經濟安全。
報導還稱,市場格局因此重塑,BHP為穩定占其營收62%的中國市場而調整策略,但澳洲經濟將面臨壓力,因為鐵礦石出口占其GDP約6%,其中對中國出口占比超過80%。
有大陸自媒體預估,2025年澳洲鐵礦石出口收入將因此減少約110億澳元(約新台幣2200億元)。(編輯:楊昇儒/陳鎧妤)11410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