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海外投資恐致匯損 金管會估外價金須上兆元才安全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27日電)壽險公會呼籲調整匯率會計制度,金管會今天表示,將做政策可行性研究,目前尚未有時間表,不過監理機關思維是,避險策略之一是要讓產業可以長期穩定經營,若花了避險成本,卻沒有完全對應到實際資產價值,可以思考是否值得,此外,金管會以目前壽險業國外投資未避險部位估算,外價金恐須達到新台幣上兆元,才算安全水位。
壽險業匯率會計制度是否調整,近期掀起正反論戰,外界關切金管會態度以及相關措施要求。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表示,金管會的思維是以財報允當表達、產業永續發展作為出發點,希望避險策略符合壽險長期營運特性以及實質規避風險,以強化資本韌性,綜合整理外界意見後,會進行政策可行性研究,目前沒有時間表。
蔡火炎說明,壽險業銷售保單多是長年期保單,但國內金融市場沒有對應長期風險的避險工具,導致壽險業避險策略有所限制,無法有效解決長期性資產的匯兌風險。業者避險主要因應財報短期波動,可能因此過度避險,需支付高額的避險成本,但又沒有實質風險移轉效果,造成壽險業體質弱化,監理層面希望降低過度避險的成本,把降低的成本轉為提存至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或轉列資本,透過自我保險與強化資本效果的方向研議。
至於改善幣別錯配部分,蔡火炎指出,金管會持續引導保險業資金投入公共建設與策略性產業,減少金融市場波動對保險業的影響,持續優化法規,透過跨部會擴大公共建設投資案源,持續推動壽險業轉型,強化資產負債管理,調整商品結構,目前也在研議壽險業改善幣別錯配與資產負債管理措施,以改善業者體質。
媒體質疑,既有制度運作多年,為何突然變成可能弱化業者體質的制度,未來省下的成本轉提存為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是否可能讓業者保險資本標準(ICS)數據都變好看。
蔡火炎表示,壽險業銷售保單(負債)多半是長年期,對應的投資也是長年期如20年、30年債券(資產),但目前主要避險工具如換匯(CS)或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都是1年期的短期工具,業者現在避險的匯率不是未來資產換回來的匯率,導致花了避險成本,但沒有完全對應到資產期間,「這樣做究竟值不值得」。
台灣壽險業獨有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制度自2013年開始實施,蔡火炎指出,外價金的設置就是希望抵禦匯率變動,如果匯率不利變動產生時,可以從外價金去做沖抵,讓損益比較平穩,去年也修改規定提高外價金上限,目的希望業者累積足夠外價金,財務體質相對好,「水庫夠大,就有底氣進行自我保險」,公司也不用支出高昂避險成本。
蔡火炎說,目前壽險業10月底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水位3845億元已創下歷史新高,但其實還不夠,若以相關規模估算,預計外價金要上兆元才是安全水位。(編輯:潘羿菁)11411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