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行為藝術家麥拉蒂「斷片」 探索混亂與秩序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18日電)印尼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長年探索「混亂」與「秩序」之間的張力,這次應北藝中心之邀帶來最新作品「斷片」,以跨域演出展現關於時間、記憶與自然的感官實驗。
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今天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記者會上分享,在殖民與後殖民歷史中,人與環境的關係不斷被改寫,山林曾被視為神靈居所,如今卻是征服與掠奪的標的,「人類與自然、眾生的關係與態度一直在轉變,期望觀眾藉由這個作品重新審視與自然的連結,反思人類價值與文明的脆弱。」
據北藝中心提供的資料,麥拉蒂出生於印尼梭羅,自幼浸淫於舞蹈環境,受教於日本舞踏大師古川杏子(Anzu Furukawa),在德國求學期間,師從「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讓她擅長挑戰感官與意志,將身體轉化為概念工具。
麥拉蒂表示,「斷片」的創作始於2019年,在2020年因疫情被迫中斷,疫情期間,她也進而重新思索「斷片」的意義,「人們首次真切感受死亡的逼近,既有的社會系統動搖,日常秩序顯得脆弱而暫時。」麥拉蒂也觀察街市與市場中旺盛的生命力,那種無規則卻自成體系的狀態,反而成為作品靈感來源。
「斷片」創作團隊來自跨國藝術家,新加坡音樂家袁志偉負責聲音設計與現場演奏,以環境音、電子音與即興樂音營造空間聲響;舞者來自印尼與台灣,分別飾演白色毛怪、錫人、女人與男人。麥拉蒂形容與舞者的合作「像持續調頻」,「舞者像我內在靈魂的展現。」
「斷片」舞台上的「山體」與舞者的著裝,都大量使用銀色與塑膠質地的材料,麥拉蒂坦言自己並非環保主義者,但深知塑膠的「永恆性」對環境的衝擊。「即便說是可回收材質,是不是100%可回收我也很存疑!」這些材質既象徵人類文明的殘留,也呼應作品中關於時間、記憶與永續的提問。
「斷片」由北藝中心、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與墨爾本藝術中心三館共製,2023年在新加坡首演後,今年巡演至澳洲,9月20日及21日在北藝中心藍盒子演出。(編輯:陳清芳)11409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