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長壽研究學者:健康平均餘命更能反映福祉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5日電)全球長壽研究領域權威、現任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安德魯.史考特今天表示,全球已邁入第二次長壽革命,若要衡量迎向長青社會的轉型是否成功,建議政府關注「健康平均餘命」,因為隨著社會老化,國內生產毛額(GDP)愈來愈無法做為衡量福祉的指標。
南山人壽今天舉辦永續健康趨勢論壇,以「百歲人生 有備而來」為主題,活動特別邀請著有長壽新人生、給壯世代的百歲人生思維等書籍的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J. Scott)親自來台灣發表專題演講。
史考特分析,全球已經進入「第二次長壽革命」,過去傳統的人生3階段架構「求學、工作、退休」已經改變,人們不太可能從一家公司從年輕做到退休,以前可能是65歲提領退休金做為分界點,未來人們工作時間一定更長,但也許是採取自由工作者等更多元的方式。
史考特表示,根據英國政府估算,現在出生的嬰兒大概有50%機率可以活到93歲。如果可以活這麼久,人們是否有做好準備。人們或許年齡可能很高,但仍然有很好的生產力與心理健康,未來更是以此打造長青社會與長青經濟。
至於轉向長青經濟的過程中,如何衡量這項轉變的進展、是否成功,史考特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會區分個人跟社會的老化兩個層面,以個人的老化來說,不太會說「成功的老化」,也不會聽到人們說「成功的少年時期」或「成功的中年」等,因此,是個人來決定怎麼樣的老年時期屬於成功。
如果從社層面向來看,史考特指出,如何衡量進展跟社會福祉有關,政府應該聚焦在提升「健康平均餘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GDP雖然很重要,但還是有其限制,隨著社會不斷老化,GDP會愈來愈無法做為衡量指標。
他進一步解釋,健康平均餘命不僅反映福祉,也對經濟有幫助。另外,也可以觀察50歲以上人口的就業率。整體來說,如果人們更健康,其實也可以工作更久,但不是強迫、而是協助有需要的人工作更久。
史考特向企業喊話消除職場年齡歧視,很多公司可能都想找年輕人,也希望可以把這群人一直留在公司,但未來很難如此,20歲族群人口數太少,公司找人也應該把目光放到40、50歲族群,針對不同階段人員進行招募,但考量50、60歲族群可能也需要照顧家庭,無法全職工作,企業可以在工作時間上提供更多彈性選擇。
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也分享,公司有許多員工有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但可能有不同考量申請退休,公司後來也實行比較彈性的工作計畫,像是1週來幾個上午時間,提供遠端工作機會,讓人員在符合法規下幫助提升生產力。打造長青經濟的過程中,公司可規劃比較彈性的工作時間與地點。(編輯:張若瑤)11409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