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抗藥性成肺腺癌治療瓶頸 台團隊靠雙標靶藥延命

2019/8/16 15:40(9/12 13:2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6日電)肺腺癌患者超過半數帶有特殊基因突變,70%以上會轉移到腦部,即便以標靶藥物治療,平均一年就會產生抗藥性。北醫團隊發現以雙標靶藥物治療,可突破抗藥性瓶頸、延長壽命。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每年有超過1.3萬人罹患肺癌,更有超過9000人死於癌症,已連續7年蟬聯10大死因首位。

台北醫學大學內科學系助理教授、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馮博皓今天受訪時表示,所有肺癌患者當中約有一半是肺腺癌,其中又有50%以上患者有「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值得注意的是,這群病人多達70%會出現腦部轉移,導致單側偏癱、臥床等後遺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馮博皓說,面對這類患者,最早只能利用化學治療控制病情,短短半年就可能轉移,目前雖有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可消除約40%腦部腫瘤,但使用一年後同樣會產生抗藥性,影響治療效果。

北醫團隊發現,若以EGFR標靶藥物搭配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可以改變腫瘤周遭的微環境,讓腫瘤血管正常化,標靶藥物能更容易進入腫瘤細胞發揮作用。

馮博皓解釋,罹癌後,人體用來對抗腫瘤的免疫細胞,經常會被腫瘤這個「黑道老大」轉換為它身旁的「幫手小弟」,當標靶藥物在與老大對抗時,這些小弟便會在旁擾亂,影響療效。

馮博皓說,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可讓免疫細胞恢復正常,反過來和標靶藥物共同打擊腫瘤,北醫團隊針對55名使用雙標靶藥物的第4期肺腺癌EGFR突變患者進行研究,發現80%患者腦腫瘤都有縮小,無惡化期可延長到一年半,最久甚至長達4年沒有惡化。

台北醫學大學人體研究處人研長、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崗遠表示,罹患肺癌主要有3大可能因素,首先是菸害、環境汙染等環境毒害,其次是亞洲人基因可能比西方人更容易罹癌,第3點則是單純運氣不好。

他解釋,過去研究顯示,每100萬次細胞分裂當中,平均會出錯1次,而肺部的細胞不僅分裂速度快,又是人體當中接觸外界髒東西最多的器官,發生突變的風險自然也高。

李崗遠提醒,部分肺癌患者可能出現咳嗽、喘、胸痛、咳血等症狀,尤其連續咳嗽2到3週都不見改善,建議以X光進行檢查;然而多數肺癌經常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建議年過55歲的老菸槍、50至60歲且家中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最好每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編輯:張芷瑄)108081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