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 7/25形成主體為大理岩巨礫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24日電)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昨天溢流,造成嚴重災情。林保署的通報顯示,7月25日衛星觀測顯示堰塞湖形成,東華大學防災團隊的監測紀實,專家初判壩體穩定,溢流期仍有沖刷破壞。
農業部林業自然保育署的觀測紀錄中,7月25日衛星影像顯示,馬太鞍溪上游支流既有崩塌擴大並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地表裸露面積由約300公頃(114年6月15日)擴大至約500公頃(114年7月25日)。天然壩高約120公尺、壩長500公尺,壩寬1650公尺,壩體體積約5445萬立方公尺。堰塞湖蓄水面積約18公頃,蓄水體積約1400萬立方公尺。
林保署說,堰塞湖廣泛的定義,就是河流因土石崩塌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因壩體結構鬆散,易受沖刷、侵蝕或蓄水量續上升,造成大量湖水潰決,對下游地區造成巨大破壞。
東華大學防災團隊針對馬太鞍溪堰塞湖做了監測紀實,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2時50分發生壩頂溢流,30分鐘水位就從1141公尺降到1127公尺,換算堰塞湖面積約110公頃,等同於有1540萬噸的水瞬間湧出,相當於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
東華大學防災團隊的紀實也提到專家看法,23日洪水溢流壩頂後,會開始下切堰塞壩形成缺口,讓水體快速排出,直到水流剪應力小於壩體材料強度。壩體看起來多由大理岩巨礫組成,可能還會維持一定高度,就要小心溢流洪水是否破壞壩體基礎而產生潰堤。
專家初步研判,壩體「穩定」但溢流期仍有沖刷破壞風險;在極端條件下若發生潰決,洪峰抵達下游重點保全點時間很短(約40至60分鐘),需以監測預警與下游防護為優先。
另,短期內的壩頂工程(降挖、爆破、虹吸)均評估為不可行;中長期將持續檢討通達道路、持續清淤與防砂工程配置,並滾動調整警戒區與對策。
東大防災團隊對馬太鞍溪堰塞湖最新估算,天然壩高約200公尺、壩寬約2300公尺、壩長約600公尺,壩體體積約2億立方公尺。
東華大學防災團的紀實也可看出堰塞湖形成後,各單位應變時間軸與避難疏散準備。
根據東華大學防災團隊公布的資訊,7月26日至31日,發現堰塞湖後,啟動空中勘察、航測建模與風險初評;8月1日至7日,建立跨機關協調機制、壩頂現勘與安全限制、完成量體估算、規劃下游預警與疏散方案雛形;8月7日至12日,與地方研商,進行專家會議與預防性疏散。
8月12日至14日,颱風楊柳影響期間,啟動預防性疏散與跨機關研判,完成259戶697人撤離;颱風過境後研判壩體暫穩,解除警戒,持續即時監測與整備;8月18日至20日,空勤協助壩頂裝設水位計,提高回傳頻率,每日通報與儀器演練同步公開監測面板與跨單位共享數據支撐預警決策。
8月27日,農業部成立「專案小組」,明確分工三小組(壩體/工程、疏散)與時程,要求於10月初可能溢流前,加速清淤、補強橋梁保護,並精進監測與對外溝通。
9月3日至21日,陸續製作避難疏散圖及發送細胞廣播測試警訊演練;9月22日,因應颱風樺加沙造成的豪雨,啟動預防性疏散;23日下午2時50分,堰塞湖發生壩頂溢流,下午3時8分,首波洪峰衝擊馬太鞍溪橋,下午3時30分左右,馬太鞍溪橋遭沖斷,下午4時左右,土石泥流溢淹至光復市區。(編輯:李亨山)1140924
- 2025/09/24 13:24
- 2025/09/24 13:14
- 2025/09/24 13:05
- 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 7/25形成主體為大理岩巨礫2025/09/24 12:59
- 2025/09/24 12:57
- 2025/09/24 12:5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