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加害者處遇計畫裁定率25% 資源不足成困境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吳欣紜台北5日電)家庭暴力防治除保護被害人,更關鍵是讓加害人改變行為。然而國內加害者處遇計畫裁定率僅約25%,加上針對加害者提供的資源不足,為從根本終止暴力循環增添困境。
近期受到社會關注的台北信義區殺人案、新北土城殺妻案,受害者雖然正在申請保護令或已經有保護令,但加害者根本無視法律紅線,以致憾事發生。
家暴與挫折有關 常有成癮物質使用問題
究竟什麼樣的人會家暴?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防治中心主任王俸鋼告訴中央社記者,多數家暴者其實看起來跟一般人差不多,只是在家裡會對比較弱勢的小孩或女性施加暴力;只有少數本來就是暴力犯,不論在家或是在外,都會打人。
「使用暴力是人類產生挫折後的最後手段」,王俸鋼說明,家暴者會在家裡使用暴力,經常在家外的生活也充滿挫折。如果這個人本身有權勢、有錢,在產生挫折後會有100種方式可以解決;但遭受挫折卻無法找到適當發洩管道,就可能將暴力加諸於家中弱勢者。
在這樣狀況下,王俸鋼分析,不少女性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希望繼續維繫家庭,但其內心的不滿會轉為碎念與埋怨,遭到碎念的男性又加倍遭受挫折,可能因此轉向酒精等成癮性物質,酒精又誘發暴力,造成惡性循環。
王俸鋼指出,過往研究發現,國內家暴犯多數與物質濫用有關,有酒精成癮問題者就高達近7成。
他說,家暴者患有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礙的比例也較大眾平均高,但這其實也與其生活充滿挫折、缺乏處理挫折的能力有關。若能增加暴力當事人的社會調適能力,並且戒除酒癮等物質成癮,對於家暴防治相當重要。
處遇計畫助扭轉加害者處境 裁定率卻逐年降
在家暴防治制度中,除了保護令禁止加害者持續施加暴力、跟騷並勒令遠離外,也可透過被害者申請或者是法官處分進行「加害者處遇計畫」,讓加害者透過認知或親職教育、心理輔導、戒癮治療等,學習正確對待家人的態度,以防再度產生家庭暴力行為。
婦女團體觀察也發現,許多加害者其實是缺乏情緒管理與溝通技巧而衍生暴力行為,因此處遇計畫雖然無法完全阻止每一個加害者施行暴力,但仍有機會降低再犯,確實有其必要性。
然而統計顯示,家暴加害人處遇計畫通常保護令裁定率卻從民國109年的27.3%,到去年僅23.7%,近5平均約25%;且去年應執行家暴加害人處遇計畫5826人中,有14.3%共 832人未完成處遇,其中原因以個案因拒絕配合處遇、個案失聯及工作因素等拒報到佔53.8%最多、被害人撤銷或變更保護令20.3%次之。
雖然加害者處遇計畫能夠給加害者認知輔導教育,但這畢竟是一個強制措施,若遇到加害者無意願或是根本不認為自己是施暴者,恐阻礙處遇計畫執行。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觀察,許多加害者其實不知道怎麼控管情緒,或根本不知道這樣是暴力,若被要求去上課甚至會心生不滿,轉而責怪受暴者;另外,若加害者覺得處遇計畫上課地點太遠或者是時間不允許,也會影響上課意願。
婦團:加害者服務資源各地分配不均 社工也缺
除了加害者意願外,婦女團體也認為現行家暴防治制度中,針對加害者的協助資源相較受暴者確實比較少。
現代婦女基金會主任黃心怡表示,加害者處遇計畫是由各縣市開辦,開辦狀況仰賴各縣市投注資源,部分課程僅在平日開設,恐影響個案工作因此拒絕報到。
此外,黃心怡說,即便加害者沒有進入處遇計畫,進到社工服務的比例仍偏低,盤點各縣市的家暴資源,針對加害人服務的社工數量明顯偏少。
黃心怡舉例,家暴案件通報後,一定會有1名社工負責追蹤受害者;至於針對加害者的社工數量,部分縣市卻不到10來個,以台中市來看,台中市為全台申請保護令案件全國前三多的地區,但其加害者社工也僅有6個左右,與受暴者社工比例確實有相當大的落差。
黃心怡坦言,家暴案發生後,受暴者因為是被施暴者所以會有意願向社工求助,但加害者卻不一定,這塊確實比較難執行,因此若希望可以幫助加害者,確實必須投注更多資源。
社安網2.0有望補充人力 專家盼不再捉襟見肘
對此,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回應,配合社安網2.0,明年起將依地方政府處遇案量,增加處遇個管社工及督導補助人力,預計自今年的167人,至民國119年增加到198人。
心健司長陳柏熹指出,現在其實只有南投、澎湖和金門沒有開設假日、平時晚間的處遇課程;個案若因路程遙遠、時間關係難以前往上課,也可向社工尋求協助。
「其實只要給予認知輔導教育,讓當事人知道要怎麼面對挫折,就能有一定成效」,王俸鋼也指出,過去這類處遇計畫多採以團體方式進行,但這些當事人本來就有一定程度的認知扭曲,又是被強迫參與,加上「團體」本來就是對施作者技巧要求較高治療方式,要做到挑戰、糾正這些人的想法,就更具挑戰。
即使如此,仍受限於各縣市資源多寡。王俸鋼說明,雖然處遇計畫有獨立公務預算,卻常只有少數個管師是專門處理這類案件,多數的心理師、醫師都是在健保大水庫餵養下「兼著做」,人力難免捉襟見肘。他希望地方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從根本改善家暴問題。(編輯:陳清芳)1141005
飲酒過量有害身體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