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精準檢傷分級助急診分流 衛福部拚健康資料整合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30日電)假日急症中心盼紓解急診壅塞,分散照護輕急症病人,人工智慧(AI)精準檢傷分級可望成助攻,衛福部積極推動AI建構人本醫療網,台灣健康資料「書同文、車同軌」是關鍵第一步。
中央社主辦「2025智慧永續城市國際論壇」今天登場,傍晚以「建構人本醫療網,永續AI賦能防護」為題作為閉幕演講,邀請衛生福利部技監兼資訊處處長李建璋分享,他說,台灣醫療系統可負擔性和可近性全球第一,但仍面臨急診壅塞等挑戰,AI介入,有機會逆轉局勢。
急診醫師出身的李建璋以急診壅塞為例,他說,目前官方盼透過分流輕症患者減輕急診壓力,推出假日急症中心,急診室先後順序以檢傷分類做標準,從1至5級,數字愈小狀況愈嚴重,治療順序愈優先,台灣急診室第4、5級病患占15%,第1至3級占85%,以第3級病患最多。
李建璋說,根據急診室大數據分析,追蹤赴急診的患者30天後死亡率,發現第3級病患的死亡率最高,甚至高於第1級和第2級病患。這個結果意味著精確檢傷分級是急診痛點,尤其在急診問診時,無法一瞬間獲取患者海量病歷資料,使得醫療人員難以有效評估患者生命危險。
李建璋認為,AI在急診檢傷分級應用將有效解決問題,透過雲端醫療記錄和過去病歷的結合,人工智慧能幫助提升檢傷分級的準確性,分析美國超過10萬個樣本數據顯示,自動化檢傷分類錯誤率可減少高達50%,準確識別出輕症和嚴重病例,有效分流患者到診所等適當的醫療機構。
雖然台灣智慧醫療屢次在國際獲得新創獎,AI實際被使用的狀況卻不盡理想,李建璋指出,醫療系統與資料的碎片化仍然是當前的一大挑戰,即使醫療資料已經電子化,台灣醫療機構使用的電子病歷系統種類繁多,各系統間無法互通,缺乏統一規格,這使得資料無法有效整合和利用。
李建璋說,在2025年的台灣,2家醫學中心交換病人資料,依然無法通過電腦傳輸,必須燒光碟或印紙本。資料是21世紀的石油,台灣即使遍地都是健康資料,從診所、藥局到醫學中心,健康資料都已經電子化,卻如同沒辦法大規模開產的頁岩油,因沒辦法互通,沒辦法大規模使用。
李建璋表示,台灣亟需建立統一的資料平台,統一規格,並提高系統的兼容性,衛福部正在致力透過資料中台,將健康資料「書同文、車同軌」,不僅是醫療院所,還有國健署、疾管署等官方資料,解決資料碎片化問題,實現醫療資料有效整合,提升整體醫療效率。
李建璋提到在醫療端的AI倫理危機,他以3年前的電影為例,主角發明了一套AI篩檢系統,預估患者花一大筆醫療費用在住院20天內可能會死亡,系統會認定為「無效醫療」,並鎖住患者所有的醫療資源。最終,主角的母親因被判定為無效醫療,無法再使用醫療資源而死亡。
李建璋說,人工智慧在醫療上的應用,雖然能提高效率和準確度,但它並不具備「人性」。在真實的醫療環境中,醫師會做出某些明知可能是無效的醫療行為,以急救為例,通常在急救2小時後無效就會放棄,但面對小孩急救時,父母真的太難過,醫療團隊就會一直救。
「就算已經救4至5小時,為了爸爸媽媽,我們還是會繼續」,李建璋表示,在醫療場域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同理的過程,這種情感因素是人工智慧無法完全判斷和理解的。這些醫療決策涉及情感、倫理和人性的層面,這是目前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編輯:李亨山)11410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