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狐蝠穩定出沒花蓮市區 專家監測揭開城市生活
(中央社記者張祈花蓮縣7日電)瀕臨絕種保育類台灣狐蝠近年穩定出沒花蓮市區,專家學者觀察,族群約166隻且穩定成長,有狐蝠連續5年出沒同一區域,也發現1對雌雄狐蝠共棲,揭開大型蝙蝠在城市生存的秘密。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將台灣狐蝠列為「生態綠網」推動計畫中的重點保育物種,與國立台北大學、台灣蝙蝠學會及洄瀾風生態公司合作,完成花蓮地區台灣狐蝠族群監測與棲地利用研究。
研究團隊透過DNA分析、無線電與GPS追蹤技術,紀錄狐蝠活動軌跡與生態習性,結果顯示,花蓮地區狐蝠族群約166隻,呈現穩定成長趨勢,證明花蓮的都市綠帶環境已能提供穩定棲息與覓食條件。
花蓮分署表示,2年共採集逾千份食渣及排遺樣本,發現多數狐蝠具高度棲地忠誠性,9隻裝有發射器的狐蝠,活動範圍集中於1平方公里內;雄蝠「阿明」更是連續5年在同一區域活動,展現明顯的地盤穩定性。
研究觀察到雌蝠「嘉嘉」與雄蝠「麻吉」共棲於同1棵可可椰子樹上,罕見的互動畫面顯示,狐蝠具有豐富的社會行為。
花蓮分署表示,花蓮市區擁有良好的綠帶連通性,使狐蝠能在都市中繁衍棲息,研究成果揭開這種大型蝙蝠在都市中生存的秘密,也證明花蓮市的綠地配置,具備支持野生動物族群穩定發展的潛力。
花蓮分署表示,很多人第1次看到體型龐大的狐蝠停棲在樹上時,常會感到驚訝甚至害怕,其實牠們是城市裡珍貴的生態夥伴,狐蝠取食果實與花粉,能幫助植物授粉與種子散播,是維繫森林生態的重要角色。
除了學術研究,花蓮分署也培訓在地監測團隊,推動公民科學參與。分署長黃群策說,當更多人了解並尊重狐蝠的存在,離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想更近一步。
台灣狐蝠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蝙蝠,頭型似狐、翼展可達1公尺,主要取食瓊崖海棠、大葉山欖與欖仁樹果實,目前於龜山島、花蓮市區有穩定族群。(編輯:黃世雅)11411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