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專家:差額負擔或可解缺藥但可能引發醫療不平等

2025/11/11 17:55(11/11 18:1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圖庫)
示意圖。(圖取自Unsplash圖庫)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1日電)今年已47項藥品擬退出台灣,專家說,缺藥主因包括成本上升、原料藥來源集中及藥價過低等,「差額負擔」制度或許是解方,病人可自付健保給付外差額,但也可能引發醫療不平等。

藥品供應牽動民眾用藥權益,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今年截至9月底,已有47項藥品提出退出台灣市場,儘管衛福部長石崇良曾掛保證,台灣大多都有學名藥可以替代,僅其中1款抗排斥針劑供應到明年底,會啟動專案的進口來作因應。

但對於藥品退出市場現象,許多醫療專業人員提出「差額負擔」的概念,石崇良則表示此方式可能不利於學名藥國產化的推動,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針對缺藥現象與差額負擔,邀請國內專家與藥師分析利弊。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台灣藥物基因體學會理事長張偉嶠說明,全球缺藥問題普遍存在,台灣亦無法倖免。其主因包括生產成本上升、原料藥供應過度集中於中國與印度,以及藥價過低導致製藥廠商退出市場。

張偉嶠表示,新藥的開發過程漫長且成本高昂,由於專利保護期有限,藥廠必須在短時間內回收巨額研發成本,因此新藥價格往往偏高。

他指出,台灣目前採行「國際藥價比例法」與「療程劑量比例法」兩種新藥定價模式,前者以國際市場價格作為參考,後者則依藥效與安全性給予合理價,兼顧公平與療效價值。

當新藥的專利期過後,張偉嶠表示,學名藥上市,由於無需負擔研發成本,只需通過生體相等性試驗,價格通常遠低於原廠藥。然而,若學名藥價格壓得過低,廠商利潤受限,供應鏈集中與生產意願下降,反而容易造成缺藥。

他解釋近年討論的「差額負擔制度」,是允許病人自付超出健保給付的差額,被視為可能的解方,既能維持藥廠合理利潤,也給予病人選擇空間。但其潛在風險在於造成醫療不平等與信任危機。

社區藥學會常務理事、藥師李懿軒則說,當藥品供應吃緊,廠商往往優先供應大型醫院,社區藥局與偏鄉診所最受衝擊,病人被迫換藥或四處奔波,導致用藥不平等問題。此外,現行健保藥價機制長期壓低價格,使藥廠缺乏生產誘因,市場價格低於成本時,缺藥成為必然。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李懿軒強調,「差額給付制度」是讓病人可選擇高於健保給付價的品牌藥,自付差額即可,此舉能讓藥價更具彈性、維持供應穩定,同時促進學名藥使用;風險則是造成階層差距。若能設計完善補助機制,亦能兼顧公平與效率。

李懿軒認為,台灣應建立透明的供應預警系統、設立安全庫存,並強化藥師在供應鏈中的角色。缺藥是結構問題,唯有調整制度、重建藥品韌性,才能讓全民在下一次危機來臨時不再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編輯:陳清芳)114111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