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焦慮恐慌循環 從設定最小目標開始【書摘】
(中央社網站)你是否經常感到不安、覺得焦慮?你是否經歷過一次或多次恐慌發作?你總是反覆陷入焦慮狀態,卻又不知該如何擺脫它?你總是過度思考、無法停止擔憂?你害怕恐慌發作還會有下一次,不由自主地避開曾經發作的場景?也曾飽受焦慮症與恐慌症所苦的奧地利臨床心理師克拉拉.漢斯坦(Klara Hanstein)建議,與其努力逃離,不如試試向焦慮靠近一步。
「我叫克拉拉, 既是臨床心理師, 也是心理諮商師, 多年來飽受焦慮症與恐慌症所苦。自從第一次嚴重的恐慌症發作後,我的人生就徹底改變了:只要身體發生一丁點細微的改變,我就會立刻懷疑是不是又要發作了。在清醒的每一秒鐘裡,我會不停竊聽內心的聲音、觀察自己和身體。簡單來說,我一直處在警戒狀態,總想比恐慌症更早一步採取反制措施;但每個經歷過恐慌症的人都很清楚,這招到頭來根本不管用,只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讓恐慌症更容易發作。」
漢斯坦在對抗焦慮症與恐慌症的過程中立誓,只要她能找到擺脫困境的方法,一定要盡全力分享給其他人。她辦到了,發展出一整套能在日常生活裡實踐且有效的工具與練習,寫成《親愛的焦慮,請閉嘴!》一書,鼓勵讀者提起勇氣脫離焦慮循環。中央社取得授權與你分享部分內容。
向焦慮靠近一步
任何人都會想避開讓自己不舒服的事。這很合理。誰會喜歡處理讓自己害怕、感覺奇怪,或是根本覺得不舒服的事?
面對焦慮與恐慌,逃避是再典型不過的行為。如果我們曾在地鐵上經歷過恐慌發作,就會避免再搭地鐵;如果我們曾在高速公路上被焦慮症襲擊,就會盡量避免開車上高速公路;我們避免搭電梯,因為只要電梯門一關上,就會有股奇怪的感覺浮現。我們之所以迴避,並不是因為事情本身嚇到我們。許多人在恐慌症找上門之前,一直都能平安無事地開車上路。逃避,是因為我們害怕會在相同的情境下再次被焦慮症或恐慌症襲擊。
害怕某些情境可能再次引發內心的焦慮,這才是人們逃避的原因。我們不怕在超市裡排隊結帳、開會、搭火車或開車上高速公路;我們害怕的,是進入這些情境時漸漸失去控制的感覺,是在這些情境下被恐慌症襲擊,而且根本來不及逃離。我們害怕到時沒有人能幫忙,更害怕自己在這些情境下的反應。因此,深受焦慮症與恐慌症所苦的人常常這樣做:乾脆迴避特定情境。他們覺得自己完全無法應付這些情況,認為這會引發內心強烈的不適。
才靠近地鐵站,我們全身便已緊繃起來,情緒中樞也開始嗅到危險的氣息,也因此對我們而言,最合乎邏輯的結論就是「乾脆不要再做這件事」。然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恐慌發作的對象往往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事,例如去超市買菜或剛剛提到的開車。難道我們一輩子都得避開這些事嗎?事實上,很多人的確會這麼做,但更糟糕的是,試著迴避它,只會讓焦慮變本加厲。因為這等於不斷肯定大腦的判斷:沒錯,這個情況非常危險,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再做一樣的事了。每次逃避,都會強化恐懼。
我們無異於對恐懼點頭稱是。每一次迴避,都是一次對恐懼的認可。
我們一次次告訴它:以後不再做這件恐怖的事了。這使得恐懼與日俱增,占據的空間越來越大。對某些人來說,恐懼的勢力範圍甚至大到他們難以踏出家門一步,或是只能在有人陪同的情況下才敢出門。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實際上有什麼應對之道。
你的目標是什麼?
許多焦慮症和恐慌症患者都知道一件事:他們再也不想感受到焦慮和恐慌。好的,沒問題,這是對的,也是很好的想法。但他們究竟想要什麼?搭電梯時不再感到害怕、不想再感受到任何恐懼、希望早晨醒來後不再感到緊張、希望站在他人面前時不再感到害羞。太好了。但請再想想,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焦慮和恐慌消失後,你想用什麼來取代?應該先改變什麼?需要先改變什麼?它們又該變成什麼樣子?
假如今天你要出國度假,就得知道自己想去哪個國家,這樣才有辦法規畫路線,並真的到達目的地。如果想學習新的語言,就必須先決定學哪一種,這樣才能選定合適的課程,並開始學習相關的字彙。面對焦慮與恐慌也一樣,你需要設定清楚、可完成的目標—你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請把最終目標切分成幾個小目標吧,不需要為此給自己太多壓力。以學習語言為例,多半會從字母和發音開始,應該不會有「一週內成為國家級口譯員」的想法,對吧?你會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學習;如果一開始就給自己太多壓力,說不定很快就會放棄。目標過高,反而讓人懼怕,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一旦產生高不可攀的的感覺,人們就會傾向停在原地不動。因此,請將大目標分成小目標,越小越好。
在接下來的練習裡,你將會學到稱為「面對」的技巧,這是因為會直接與觸發焦慮的情境面對面。這類練習背後的目的,正是減少逃避行為。這項練習能讓身體和大腦清楚知道這裡沒有危險,重點則在於讓神經系統擺脫已成習慣的保命模式,再次切換至休息模式。
找到你的目標
請仔細思考自己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模樣。具體來說,哪些地方要改變成什麼樣子?想改善哪些情境下的逃避行為?自己想具體達成什麼目標?
舉個例子:假設你曾在搭公車時遭遇焦慮或恐慌發作,那麼你可能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搭公車,而且一想到搭公車,就不自覺頭暈目眩起來。那麼,你的目標應該是什麼?
「我想再次輕鬆自在地搭公車。」很好,這是一個很正向的目標。現在已經明確知道你想要什麼了。
如果是搭一個小時的公車,對你來說可能太具挑戰性了,尤其是在初始階段。為了讓你循序漸進地開始練習,你所能接受的最小目標是什麼呢?
「我想在市區搭一站公車。」好,以市中心來說,搭一站公車頂多花個2、3分鐘吧。這個主意聽起來很不錯,能讓神經系統逐步適應。這是個很好的目標。
為了讓自己適應,你需要怎樣的練習頻率呢?
「我想要每週兩次、在市區搭一站公車。」太好了,這是個非常具體、清楚明瞭的目標。
剛開始,希望有人能陪自己一起練習是非常合理的。請注意,最初進行這項練習時,情緒中樞仍會大聲發出「警報」,這是正常的。不妨溫柔地牽起神經系統的小手,輕聲告訴它,你們會一起邁出這一步。只要先踏出這小小的一步就好,讓它知道這裡是安全的,並漸漸習慣—事實上,光是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大量的練習。
出門練習的同時,請隨身攜帶能幫助你平靜自身神經系統的輔助方法,以關閉觸發情緒中樞的機制。在後續章節裡,還會向各位介紹許多方法,不過這裡的學習重點在於:「我能影響自己的神經系統,我的神經系統能再次自行冷靜下來。它會變得冷靜,不會一直停留在這麼興奮的狀態。這不過是個假警報,我什麼事都沒有。」這能幫助你找回經常消失不見的安全感。
溫柔對待自己
上面的練習並不是要你想辦法容忍並經歷你所選擇的目標情境。要是這樣做,大腦可是學不到什麼新東西,仍舊牢牢深陷於焦慮循環。這也正是為什麼儘管許多患者長年面對焦慮,但焦慮的強度卻絲毫沒有減少。當我問他們練習時都做了些什麼,我得到的答案可說五花八門:「我會乾脆轉移注意力。」「我會試著壓抑焦慮。」「我會馬上去想其他事情。」事實上,他們的做法不過就是繼續逃避焦慮—至少在心理層面上是如此。儘管看起來像是在面對焦慮,但他們傳給大腦的訊息卻是:「我們最好不要望向焦慮,它太危險了。」這樣一來,大腦學到的會是什麼?當然就是「這些情境非常危險」,繼續製造焦慮感也就很理所當然了。如果你一邊做出面對焦慮的行為,卻一邊在心裡逃避它的話,大腦自然無法從中學到什麼。
要訣是:建立能在這些情境裡派得上用場的方法與態度。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告訴大腦:「這裡很安全。你有能力逆轉這些焦慮反應。」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能透過和緩的呼吸放鬆肌肉,將平靜重新帶回大腦與身體,以協助神經系統恢復平衡。
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練習,不要強迫自己。
讓我們一起,一步一步前進,並給自己充分的休息。不要放棄,我們一定辦得到。
若是你長期處在強烈的焦慮中,這類直接面對焦慮的練習對你而言,很可能太具挑戰性;就算只是在市區搭一站公車(或任何你所選擇的練習情境),都有可能是強人所難的事。這很正常。我也是過來人,當時的我光是想到特定情境,就會導致嚴重的焦慮發作。請清楚地告訴自己,這種反應也是焦慮的一部分,神經系統嗅到了危險,並希望你盡快脫離險境。慢慢來,欲速則不達,請給自己(以及你的神經系統)足夠的時間。每次只要能跨出一小步就很夠了;就算是一小步,也是進步。你是安全的。
練習時,如果恐慌感出現了,以下這段話或許幫得上忙。
你可以對恐慌說:「親愛的恐慌,你希望我盡快逃離這個情境,因為你相信我正身處危險之中。沒問題,我隨時可以這麼做,因為我擁有自由意志,我可以自由地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正因為我隨時都可以離開這個情境,也很清楚我有這分自由,所以我認為我可以在這裡再待一會兒。我想先安撫一下神經系統,並看看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事。我是安全的。」
焦慮應對練習
請記住:想避免接觸那些令人感到不適的環境,是很正常的反應。但如果你不想逃避一輩子的話,就必須一步步面對焦慮。你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因為大腦必須知道,我們具體上希望它做到什麼。請準備幾個有效的安撫方法,清楚地告訴自己:大腦裡的情緒中樞很可能會誤觸警報系統幾次,但你不會因此受到真正的傷害。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吧!
思考隨身包
●我比一切都要強大。
●我能做到的,遠比我以為的更多。
●我一步一步接近焦慮。我甚至能直視它的雙眼,並同時保持內心的平靜。
●若是我感到壓力太大的話,我也能再次往後退一步。但是我絕對不會放棄。
●我一定辦得到。
請你跟我這樣做
我們可以在大腦裡練習面對焦慮。請從頭到尾回想一下,那個令你焦慮的情境是怎麼發生的。由於情緒中樞也會對想像產生反應,因此我們會感受到焦慮。現在,請觀察一下自己的身體,看看它有什麼反應;接著,請試著讓身體冷靜下來。
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模擬練習」,替自己做好萬全準備,並事先告訴大腦和身體「我很安全」。即使是模擬練習,也請不要強迫自己。進行一段時間後,就結束這個練習,並切換到其他與焦慮無關的想法。畢竟我們可不想給「焦慮」一張直通大腦的車票。(書摘由究竟出版授權,經中央社節錄;編輯:林湘芸)

- 作者|克拉拉.漢斯坦(Klara Hanstein)
- 譯者|黃淑欣
- 出版社|究竟
- 出版日期|2025/11/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NBA哈登55分破隊史紀錄 快艇大勝黃蜂中止3連敗[影]](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400/20251123/2000x1333_wmkn_29801958152945_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