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短期累積抗膽鹼藥物提高心臟驟停 嘉基研究登期刊

2025/11/27 14:42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市27日電)嘉義基督教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嘉基與成功大學最新研究,民眾短期內累積使用多種具抗膽鹼作用藥物,會顯著提高院外心臟驟停風險,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心血管權威期刊。

嘉基表示,這項研究由嘉基副院長、神經內科醫師宋昇峯、急診醫師蔡銘仁、臨床數據中心主任楊昕禕,以及成大藥學系教授賴嘉鎮共同合作,利用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進行全國性分析。

嘉基說,研究團隊蒐集2011年至2021年、17萬3974名40歲以上的院外心臟驟停病人資料,透過多重統計模型嚴謹比對病人在發生心臟驟停(OHCA)前30天內的抗膽鹼藥物使用量,並與其平日用藥量比較,證實短期累積效應比預期更具危險性。

嘉基表示,結果顯示,若在1個月內累積的抗膽鹼負荷達1至2分,40至64歲族群的心臟驟停風險增加約1.5倍;超過3分,風險更提升至2倍以上,在65歲以上族群中,最高風險更可達2.2倍。

賴嘉鎮透過新聞稿表示,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種類廣泛,包括部分抗過敏藥、腸胃解痙藥、止暈止吐藥、安眠藥及膀胱治療藥等。特別是中老年族群因多重用藥而容易在不自覺中累積過量。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蔡銘仁說,藥物「多」不代表「好」,若短時間內累積的抗膽鹼負荷,就可能對心臟造成致命衝擊。

宋昇峯表示,以全國性資料庫進行分析,顯示台灣在臨床數據分析及藥物安全研究上具備深厚能量。這項研究成果能協助醫療人員與民眾更清楚掌握用藥風險,也提醒臨床端應更謹慎評估抗膽鹼藥物的潛在副作用。(編輯:謝雅竹)114112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