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OpenAI已簽下30兆元算力合約 財力受質疑
(中央社紐約6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人工智慧(AI)開發商OpenAI為了支撐其AI模型運轉,今年來已簽下約1兆美元(約新台幣30兆元)的運算能力資源合約,遠超越其營收,引發外界懷疑其如何有足夠資金履約。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OpenAI為維持其聊天機器人ChatGPT等AI服務運作,積極尋找算力,繼與輝達(Nvidia)、甲骨文(Oracle)和CoreWeave簽下供應合約後,今天再與超微(AMD)簽約,使其未來10年可取得相當於20多GW(百萬瓩)的算力,約20座核反應爐發電規模。
根據OpenAI高層估算,當今1GW的AI算力部署成本約為500億美元。換句話說,OpenAI今年已簽下的算力合約總成本將達到約1兆美元。
報導指出,OpenAI若要能履行日益沉重的財務義務,必須成為能夠獲利的企業;而與其簽約的這些世界級科技業大公司,也因此與OpenAI的獲利能力綁在一起。
美國金融服務公司DA Davidson分析師路里亞(Gil Luria)直言:「OpenAI根本沒能力簽下這些合約。」他估計這家全球最有價值新創公司今年便可能虧損約100億美元。
路里亞分析道:「矽谷的『假裝可以、直到成功』風氣,有部分就是要讓人們扯入利害關係。如今很多大企業已與OpenAI牽扯許多利害關係。」
OpenAI正快速燒錢投入基礎設施、晶片及人才,但其資本卻遠不足以支撐這些宏大計畫。
據金融時報估算,OpenAI與輝達和超微的合約可能分別需花費最多5000億美元和3000億美元,儘管這些合約也都包含回饋措施,有助OpenAI支付購買晶片的費用。
OpenAI與甲骨文的合約則將使其增加300億美元支出。另據資料中心業者CoreWeave所公布資料,其與OpenAI簽署的運算合約價值220億餘美元。
除此之外,OpenAI今年1月還與日商軟銀(SoftBank)及甲骨文等數家公司合作推出「星際之門」(Stargate)計畫,將在美國投資最多5000億美元打造OpenAI所需的基礎設施。目前尚不清楚OpenAI與輝達和超微的合約會如何融入這項計畫。
OpenAI已透過向供應商採購晶片獲得可觀的財務回饋。輝達便計劃在未來10年投資OpenAI達1000億美元,使其有現金購買輝達晶片用於其AI資料中心。
超微則是給予OpenAI購股權證,使其能以每股僅1美分價格最多買下超微10%股份,依雙方合作計畫是否達成特定目標而定。若超微股價持續攀升,OpenAI便可透過售股籌措購買超微晶片所需資金。
另一方面,與OpenAI簽約的合作夥伴,也立刻享受到財務好處。例如甲骨文與OpenAI的合約9月曝光後,市值暴增了2440億美元;超微今天股價也應聲大漲近24%,市值一舉激增630億美元。
然而,OpenAI與這些科技業巨擘的交互關係,卻也令人更加擔憂AI產業泡沫。尤其是目前投資人擔心,美國經濟成長是由AI資料中心相關支出所支撐。(編譯:張正芊)1141007
- 2025/10/07 20:03
- 金融時報:OpenAI已簽下30兆元算力合約 財力受質疑2025/10/07 19:05
- 2025/10/07 11:40
- 2025/10/07 10:4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