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2025得主成就一次看 讓免疫系統踩煞車、為委內瑞拉爭民主

(中央社網站)諾貝爾獎2025年得主全數出爐,他們開啟學界對免疫「負向調節」的全新認識、以實驗證明量子力學可在宏觀尺度具體呈現、創造具有巨大空間的分子結構、在末日恐懼中彰顯藝術力量、為委內瑞拉人民爭取民主權利、闡明創新如何驅動經濟成長。中央社為您整理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獎、經濟學得主的獲獎原因及重大貢獻。
醫學獎-免疫系統調節性T細胞

布朗柯(Mary E. Brunkow)
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
坂口志文
布朗柯是美國西雅圖系統生物研究所的高階專案經理,藍斯德爾在美國舊金山臨床階段生物科技公司Sonoma Biotherapeutics擔任科學顧問,坂口志文是日本大阪大學免疫學前沿研究中心的特任教授。
坂口志文1995年的重大發現挑戰了當時的主流觀點,證明免疫系統比想像中更複雜,並發現了一種人們先前不知道、能保護身體免於自體免疫疾病的免疫細胞。
布朗柯和藍斯德爾於2001年的重大發現則提出解釋,為何特定小鼠品系(mouse strain)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並將此基因命名為Foxp3;他們還證明人類的對應基因發生突變,會導致嚴重自體免疫疾病IPEX症候群。
坂口志文把這些發現串連起來,證明Foxp3基因掌控他在1995年所發現細胞的生成。這些細胞現在稱為「調節性T細胞」,能監控其他免疫細胞,確保免疫系統對自身組織保持耐受。
3位得獎者的發現開啟了「周邊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研究領域,促進癌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的醫療發展,也有望提升器官移植成功率。
物理獎-在宏觀世界中展示量子力學效應

克拉克(John Clarke)
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
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
克拉克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德沃雷在美國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任教,並兼任Google量子AI部門的首席科學家,馬丁尼斯任職於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
一顆普通的球撞到,但在量子尺度下,粒子實際上能直接穿過類似的牆壁,這是量子力學中的「穿隧效應(tunnelling)」。這種現象通常只能在微觀世界中觀察到,一旦尺度擴大,涉及大量粒子,量子力學效應通常就會變得微不足道。
今年3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在1980年代,利用超導體製成電路進行實驗,在一個大到可以握在手中的系統上展示穿隧效應,證明在特定條件下,量子力學能夠影響日常可見的物體行為。
諾貝爾評審團指出,這些發現「為開發下一代量子技術提供機遇」。如今量子技術已無所不在,量子電腦就是從此研究演化而來,同時也被應用於核磁共振、記憶體等領域。
化學獎-金屬有機框架

北川進
羅布森(Richard Robson)
亞基(Omar M. Yaghi)
北川進是日本京都大學學者,羅布森在澳洲墨爾本大學任教,亞基任職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3人創造一種具有巨大空間的分子結構「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氣體和其他化學物質可以在其中流動,這項技術可運用於吸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在沙漠中儲水,也可用於負載和釋放藥物。
羅布森在1989年嘗試用一種新方法來利用原子特性,他使用了銅離子,當它們結合時,會鍵結形成一個排列良好、空間寬敞的晶體,就像一顆充滿無數孔隙的鑽石。不過,這個分子結構不穩定,之後北川與亞基為這種建構方式提供「穩固的基礎」。
北川展示氣體可以在這些結構中進出,並預測金屬有機框架可以做得具有柔軟性;亞基創造一個「非常穩定的金屬有機框架」,並表明它可以使用合理的設計進行修改,賦予其新的理想特性。
文學獎-末日恐懼中彰顯藝術力量

卡撒茲納霍凱(Laszlo Krasznahorkai)
71歲匈牙利作家卡撒茲納霍凱的小說充滿哲理且帶有黑色幽默,常採用複雜的長句,文風艱澀而具挑戰性,作品常被歸類為後現代風格,主題多帶反烏托邦與憂鬱的色彩。
卡撒茲納霍凱有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包括1985年的「撒旦的探戈」(Satantango)和1989年「反抗的憂鬱」(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
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形容他是「延續卡夫卡(Franz Kafka)和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中歐傳統的偉大史詩級作家」;評審團讚譽他寫出「非凡的佳句,極其冗長卻無比精彩,語調在莊嚴、瘋狂、困惑與荒涼之間游移,展現出獨特的文學韻律」。
和平獎-委內瑞拉民主運動領袖

馬查多(Maria Corina Machado)
現年58歲的馬查多2010年以破紀錄票數當選國民議會議員,但2014年遭當局解職。她目前領導反對派政黨「來吧委內瑞拉」,並於2017年協助創立「我是委內瑞拉」聯盟,團結國內支持民主的政治勢力。
馬查多2023年宣布參選2024年總統大選,但被最高法院撤銷候選資格,她轉而力挺反對派推出的替代人選龔薩雷茲。大選後,反對派堅稱,投票所統計票數顯示龔薩雷茲獲壓倒性勝利,但政府掌控的國家選舉委員會仍宣布獨裁領袖馬杜洛當選。
儘管委內瑞拉威權主義不斷擴張,且當局一再揚言逮捕她,馬查多仍拒絕離境,並藏身國內某處,在黑暗中守護民主火焰。
經濟學獎-創新驅動經濟成長

莫基爾(Joel Mokyr)
阿吉翁(Philippe Aghion)
郝伊特(Peter Howitt)
莫基爾是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阿吉翁任教法國法蘭西學術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與英國倫敦政經學院,郝伊特任職於美國布朗大學。
3人闡明以創新為驅動的經濟成長,莫基爾利用歷史資料,深入探究持續經濟成長如何成為「新常態」的成因,識別出透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
阿吉翁和郝伊特於199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建立一個數學模型用以解釋所謂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當新的、更優質的產品進入市場時,販售舊款產品的企業勢必會被淘汰。
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指出,這些研究提醒世人,不應該把進步視為理所當然,相反地,社會必須持續關注那些創造並維持經濟成長的要素。(編輯:鄭懿君、王嘉語、林湘芸、林品妤、張珈爾)1141013
- 2025/10/13 21:39
- 2025/10/13 21:03
- 諾貝爾獎2025得主成就一次看 讓免疫系統踩煞車、為委內瑞拉爭民主2025/10/13 20:54
- 2025/10/13 19:10
- 2025/10/13 18: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