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現身家中才知獲諾貝爾獎 布朗柯勇於挑戰冷門基因

(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6日專電)美國學者布朗柯獲諾貝爾醫學獎殊榮,她原先把諾貝爾委員會的來電當作騷擾電話,直到美聯社攝影記者出現在她西雅圖的家門口。布朗柯過去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分子生物學系主任蓋維斯回憶,她勇於挑戰冷門項目,包括曾被科學家視為「垃圾」的H19基因。
布朗柯(Mary E. Brunkow)與同為美國學者的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共同推動了日本免疫學家坂口志文的「調節性T細胞」研究,3人獲頒今年諾貝爾醫學獎。
美聯社報導,坂口志文在實驗室得知獲獎感到相當驚喜。布朗柯則沒接諾貝爾委員會電話,表示看到來自瑞典的號碼,以為是通騷擾電話,直到美聯社攝影記者出現在她家門口,才得知好消息。她的丈夫最先跟她說的時候,她的反應是「別鬧了」。
64歲的布朗柯現為美國西雅圖系統生物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的高階專案經理,她早年自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取得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學士學位,後進入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攻讀碩士和博士。
普林斯頓大學在官網分享,這位校友過去在實驗室是最早有勇氣挑戰神秘H19基因的學生之一。H19基因對學界理解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做出貢獻,該校分子生物學系主任蓋維斯(Elizabeth Gavis)說,這個基因曾被其他科學家視為「垃圾」。
蓋維斯表示,布朗柯的博士研究聚焦在一個看似「冷門」的基因,與她後來執行的調節性T細胞研究並不相同,但期盼她的故事能啟發學生勇敢挑戰、提出難題、並擁抱成為科學家的學習過程。
布朗柯的博士指導教授狄爾曼(Shirley Tilghman)回憶,「我們當時研究一個極其神祕的基因,也是第一個被描述的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必然具有重要功能,既不是所謂的『垃圾』,也不是一個不再具有功能的突變基因。」
布朗柯、藍斯德爾、坂口志文因為在「周邊免疫耐受機制」具有開創性發現而獲獎。「周邊免疫耐受機制」指的是人體免疫系統中一個微妙但至關重要的機制,在不攻擊自身系統的前提下,協助身體對抗外來威脅、維持平衡。
多年來,研究者普遍認為這種平衡主要透過「中樞免疫耐受」(central immune tolerance)達成;3位美日學者則為這個理論增添了更複雜的層次。
坂口志文最初揭示了一類未知免疫細胞「調節性T細胞」,它們能夠抵抗自體免疫性疾病。布朗柯、藍斯德爾則將這項研究進一步推進,找出了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的突變基因。(編輯:陳慧萍)1141007
- 2025/10/07 08:31
- 2025/10/07 07:35
- 記者現身家中才知獲諾貝爾獎 布朗柯勇於挑戰冷門基因2025/10/07 07:23
- 2025/10/06 21:11
- 2025/10/06 21: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