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智庫學者:中國藉稀土管制握外交籌碼和產業情資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11日專電)中國今年稍早實施稀土出口管制,法國智庫學者指出,中方藉此得以「咽喉點效應」作為外交籌碼,還可掌握供應鏈情資。駐法國代表郝培芝說,台灣可在半導體和關鍵技術領域協助歐洲建構更安全自主的供應鏈。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上週舉辦「地緣經濟競爭加劇下的戰略自主與亞洲」研討會,討論全球變動下的亞洲戰略自主願景、供應鏈安全及全球貿易秩序的未來。
郝培芝在開幕致詞中指出,歐洲面臨日益複雜的混合威脅,包括無人機入侵、海底電纜遭切斷、針對機場的網路攻擊,還有外國勢力企圖透過假資訊和社群媒體影響選舉。
她說,這些威脅對台灣來說早已司空見慣,作為一個學會有效因應多重脅迫的民主政體,台灣可與歐洲分享經驗,成為安全、可靠、有韌性的夥伴。
郝培芝也強調,台灣在半導體和關鍵技術領域的強項,可協助歐洲國家建構更安全自主的供應鏈,「我們希望深化網路安全、打擊假資訊和保護關鍵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同時堅持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共同價值」。
在討論關鍵礦物、半導體和經濟脅迫議題時,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席曼(John Seaman)指出,中國近期針對稀土實施的出口管制有兩個重點,其一是「咽喉點效應」(chokepoint effect),一方面能讓中國限制他國取得供應,一方面可用原物料和磁鐵「淹沒」市場,削弱其他國家進入市場的誘因。
他接著說,其二是「全景監控效應」(panopticon effect),企業為了獲得中國的出口許可,必須提供非常詳盡的供應鏈地圖,最終不僅讓中國得以利用「咽喉點效應」作為外交籌碼,也讓中方掌握誰在仰賴誰、誰用哪些技術製造什麼產品,從而讓中國企業獲得巨大優勢。
新加坡管理大學數位法律中心副主任劉漢威提到,台灣今年將中國華為公司和中芯國際納入管制實體清單,本身就是一個政治訊號,表明台灣與美國採取一致立場,但這也帶來潛在風險。
風險之一是,中國理論上可以向世界貿易組織(WTO)申訴,「當然,基於政治理由,中國應該不會這麼做」;其次是,與日本、韓國、歐盟相比,台灣對中國採取更明確的地緣政治立場,也就承受更多地緣政治風險,「但當然也有人會說這是別無選擇,(台灣)無論如何都必須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
但他指出,下一個問題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第2任期的作為更傾向「交易式」,且美方在鼓勵台積電擴大在美業務時,某種程度上繞過台灣政府,實際上是美國政府與企業直接洽談,而非政府對政府,「這讓台灣政府處於一種不能說不的尷尬局面」。
在探討戰略自主時,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蕭琇安引用總統賴清德「和平四大支柱」理念和相關演說,闡述台灣如何從國防與安全、經濟和科技的韌性與發展、國際合作與夥伴關係等層面加強整體韌性和戰略自主性。
蕭琇安在問答環節提到台積電時說,川普政府試圖確保在美國境內打造新的「生態系統」,但正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所言,生態系統很難複製;此外據她所知,現階段封裝測試仍將在美國境外進行。
她也提到,賴總統已意識到台灣不能過於依賴半導體產業,因此政府正推動多元發展,例如台灣擅長的人工智慧(AI)應用;另外還有太空技術,雖然台灣並非最強,但台灣在全球的中小企業都擁有靈活的產業能力,仍具發展潛力。(編輯:田瑞華)1141111
- 法智庫學者:中國藉稀土管制握外交籌碼和產業情資2025/11/11 20:08
- 2025/11/10 20:59
- 2025/11/10 10:2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