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美媒揭德國調查北溪管線案 憑兩張照片鎖定烏籍嫌犯

2025/11/11 20:44(11/11 21:3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北溪2號位於德國的陸上管道出口。(路透社)
北溪2號位於德國的陸上管道出口。(路透社)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11日專電)北溪天然氣管線 (Nord Stream)爆炸案自2022年發生以來,一直是國際間的重大懸案。德國警方經歷3年調查,數名涉案的烏克蘭籍嫌犯陸續在歐洲各地落網。美媒「華爾街日報」10日報導,揭露德國警方如何憑兩張照片鎖定目標,並分析此案對烏德關係的可能影響。

突破契機來自一張由德國快艇拍下的模糊黑白照片。警方利用人臉辨識軟體,確認影中人為烏克蘭籍深海潛水員,並迅速鎖定身份。調查顯示,這名潛水員自波蘭華沙搭乘一輛疑屬烏克蘭政府部門的車輛、由烏軍軍官駕駛,準備返回烏克蘭。

波蘭檢方9月30日逮捕這名嫌犯,身分確認為朱拉夫列夫(Volodymyr Zhuravlyov)。烏方至今未公開評論,但一名高層官員透露,波蘭政府事前曾通報相關訊息。

另一名嫌犯則於8月在義大利落網,身分確認過程更為曲折。德方僅掌握一張任務期間使用的偽造旅行證件照,疑犯並無社群帳號或歐盟資料紀錄。警方認為這是烏軍特別單位慣用的偽裝手法。

當線索一度中斷,有調查人員突發奇想:「烏克蘭人通常去哪裡度假?」經向非歐盟友好國家調查後,警方成功找到相符資料,確認他的真實身分為46歲烏克蘭安全局情報人員庫茲涅佐夫(Serhii Kuznetsov)。德方隨即在他的護照上設警示,等待他入境歐洲。

朱拉夫列夫8月13日從烏克蘭入境波蘭,警方透過收費站紀錄與他的妻子預訂飯店資料,追蹤到他前往義大利小鎮,最終由義國警方逮捕。

北溪1號與北溪2號是位於波羅的海海底的天然氣輸送管線,原用以將俄羅斯天然氣輸往歐洲。雖然北溪2號建成後從未啟用,2022年9月26日卻發生3起爆炸事件,導致兩條管線嚴重損毀。美國與德國曾指控俄羅斯是幕後黑手,但俄方反指美國與英國策劃襲擊,至今未有國家公開承認責任。

報導指出,德國警方在柏林近郊波茨坦(Potsdam)成立專案小組,耗時3年調查。外媒去年曾報導,有烏克蘭小組承認破壞行動,但從未公開涉案人員身份,烏克蘭政府也始終未承認責任。

根據英國媒體BBC 10日報導,朱拉夫列夫自8月被捕後已被義大利警方扣留超過2個月,目前正進行第10天絕食抗議,指控當局將他與「伊斯蘭國」(ISIS)嫌犯同關高度戒備設施,並漠視素食飲食需要。

德國檢方目前以「顛覆憲法破壞行為」(anti-constitutional sabotage)罪名,要求波蘭與義大利移交兩名嫌犯。華沙法院已駁回移交請求,認為若烏方行動屬戰時自衛,難以構成犯罪;但義大利法院已批准引渡,惟庫茲涅佐夫提出上訴,預計12月前裁定。

俄烏戰事後,歐洲各國對是否全面切斷俄羅斯天然氣供應意見分歧,德國原為俄羅斯天然氣主要買家,戰後使歐洲能源價格飆升、民生壓力倍增。如今,德國已成為烏克蘭主要軍援國之一,若最終證實烏方涉案,或考驗兩國關係。

「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已擬定應對策略。由於部分德國民眾早將基輔視為可能的幕後主使,報導認為此案對德國內政與外交影響有限。(編輯:韋樞)114111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