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開放式監獄」無鐵窗可外出 各邦比例不同掀議論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26日專電)德國北萊茵-西發利亞邦「開放式監獄」比例高,引發當地議員質疑,可能吸引受刑人在入獄前刻意搬到該邦,以便在較寬鬆的環境服刑,造成「監獄觀光」(Knast-Tourismus)現象。儘管司法部門否認有此問題,爭議仍掀起德國社會對安全與刑罰理念的辯論。
開放式監獄指的是受刑人白天可外出工作、監內無鐵窗、行動較自由的服刑模式。根據官方統計,全德平均約14%受刑人在開放式監獄服刑,北萊茵—西發利亞邦與柏林比例超過25%,巴伐利亞與圖林根則不到5%,各邦有顯著落差。
北萊茵-西發利亞邦(North Rhine-Westphalia,NRW)邦議員裴費爾(Werner Pfeil)日前在邦議會指出,NRW是全德開放式監獄安置數量最高的邦,可能讓部分罪犯在犯罪後變更戶籍,希望在入監時有更高機會被分配到開放式監獄。
2022年,明鏡週刊(Der Spiegel)曾報導一起案例,兩名在漢堡因大規模毒品交易遭判刑的受刑人,在入監前刻意將戶籍遷至柏林,最終得以直接進入柏林開放式監獄服刑,當時漢堡警方批評這個路徑形同為重犯「鋪上紅地毯」。
德國刑事調查員聯盟(BDK)漢堡主席芮奈克(Jan Reinecke)指出,柏林的開放式監獄對重刑犯管理過於寬鬆,抹煞警方長期投入大型毒品犯罪調查的努力,並警告開放式監獄對某些組織犯罪成員而言,是拓展犯罪網的絕佳場所。
面對質疑,NRW司法部門表示,尚未觀察到受刑人為進入開放式監獄而跨邦搬家的情形,並指出雖然2024年有120名受刑人未經許可離開開放式監獄,但這些情況與裴費爾所指的「監獄觀光」並無直接關聯。
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Greifswald)犯罪學教授鄧克爾(Frieder Dünkel)認為,討論焦點不應放在是否取消開放式監獄,而應理解開放式制度本身的功能與更生效果。他指出,開放式監獄能幫助受刑人與外界保持連結,有助降低再犯率;相較之下,封閉式監獄容易形成暴力與毒品副文化,反而讓受刑人更難重返社會。
盧訥堡大學(Leuphana University of Lüneburg)法學教授梅利克(Bernd Maelicke)也提醒,真正導致爭議的核心並非開放式監獄本身,而是各邦監獄法在「刑罰目的」上的理念差異。部分邦如NRW將再社會化視為首要任務,因此更積極使用開放式監獄;另一些邦如巴伐利亞則將保護社會安全置於優先,導致開放式監獄比例極低。
理念排序不同,使同樣罪行在不同邦可能面臨截然不同的服刑安排,也容易引發制度不公平的質疑。梅利克認為,若德國能在各邦之間建立較一致的開放式監獄適用與評估標準,將有助降低外界對「監獄觀光」的疑慮,並避免制度被誤用或刻意利用。
除了德國,北歐國家如挪威、丹麥及芬蘭也採用開放式監獄,以降低再犯率與協助罪犯更生作為核心理念。(編輯:陳慧萍)11411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