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13年1月號
全球經濟成長,除了個別國家的機遇及努力,還得看中國大陸與歐洲的「臉色」。2008年金融海嘯、2009年底歐債危機以來,許多國家都受到衝擊。即使高成長的亞洲新興國家,也面臨著貪腐、工資上漲、政府效率不彰等挑戰,而美、日、歐這些已開發國家,也努力藉各種政策企圖甩開停滯。
《全球中央》2013年1月號

金正恩立威 北韓火箭外交

2012/12/27 13:23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北韓發射所謂的人造衛星,對北韓這個國家幾乎沒有實際用處,北韓就是要拿衛星虛晃一招,其實是在為長程飛彈探測射程距離且調整精準目標,以確認打出能威脅到美國本土的長程飛彈時機是否成熟。

文/白兆美 (本刊特約記者)

北韓2012年12月12日發射火箭,又一次震驚全球。當天南韓政府火速發表聲明,斬釘截鐵地定義此次北韓等同於發射威脅性「飛彈」,並指責北韓無視於國際社會一再的要求與警告,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第1874號及1718號決議,執意挑釁,使朝鮮半島陷入危機、世界和平再度蒙上陰影。南韓政府與國際同步譴責北韓,強調將根據聯合國安理會聲明的警告,嚴厲制裁北韓。

南韓統一部發言人痛批北韓罔顧人民生計。他說,平壤當局寧願投下巨資開發大量殺傷武器,卻不願花錢買糧食,或改善人民生活,實在無恥又可惡。南韓估計北韓這次發射長程「飛彈」前後約花了13億美元。北韓政府捨得花大錢開發武器,那麼人民吃什麼呢?原來南北韓關係和緩的千禧年,金大中執政時期至2007年盧武鉉政府期間,南韓曾以實物貸款方式向北韓提供相當於7.2億美元的糧食260萬噸,但至今,北韓尚未償還一毛錢。的確,北韓當局為了鞏固權力核心,為了手握武嚇籌碼,犧牲人民從不心軟;「金氏王朝」三代皆如此。

北韓「延遲發射」矇了國際

北韓這次可謂用上「兵不厭詐」、「出奇制勝」等幾招兵法。北韓會耍賴或欺騙或蠻橫並非新鮮話題,不怕美中兩大國的警告,經常製造麻煩與威脅,而這次欺敵手法讓北韓達到出奇制勝的地步,國際間上了北韓「延遲發射」的當,讓美中日俄與南韓當局錯愕。一位南韓官員就說,北韓就是要驚嚇大家,愈是沒有預期的事件,所收的效果愈強,「北韓想要得到最大且立即的關注」,他說。

不少人納悶,國際地位或科技、經濟等各方面皆優於北韓的南韓,為何在火箭的發射上落後於北韓?甚至部分南韓人民「怪罪」南韓在火箭發射方面向俄羅斯購入昂貴設備卻一直沒能取得完整的技術,簡直就是花大錢當冤大頭,又批有關單位總是後知後覺。對此,熟悉軍事的一位南韓官員說,「重點是在於南北韓對火箭的使用目的不同,火箭裡搭載的東西也不同」,他說,「南韓老羅號是科學探勘裝備,北韓銀河號是武器裝備。」

依據韓美安保協議,南韓在發展軍用火箭方面受到限制,因此至今發展方向皆為實用目的。相對的,北韓發射所謂的人造衛星,對北韓這個國家幾乎沒有實際用處,北韓就是要拿衛星虛晃一招,其實是在為長程飛彈探測射程距離且調整精準目標,以確認打出能威脅到美國本土的長程飛彈時機是否成熟。顯見北韓是以衛星之名行飛彈之實,未來搭載的若是核彈頭,國際上所受的災難就不言而喻了。

南韓人對北韓威脅多無感

保守派的朴槿惠當選第18屆南韓總統,是否意味北韓威脅讓南韓人民唾棄進步派推動的「陽光政策」而更加右傾?其實此次事件並未造成二分法結果。根據以電話訪問居住首爾的幾位南韓民眾,有人認為這是北韓一貫伎倆,不為所動也不影響投票,也有人回答,對這種事情已麻木。又根據採訪12月中旬來台的幾位韓國觀光客,他們也說不至於大驚小怪,其周遭親友似乎都「無感」。

對於南韓人民如此降低對北韓的戒心,一位南韓官員提出他的看法。他解釋,2010年「天安艦」遭擊沈、「延坪島」遭砲擊事件曾讓南韓民眾深刻地感到悲痛與恐懼,如今發射長程火箭,一方面樂見社會大眾普遍具有處變不驚的智慧,所以當下的股市等所有經濟表現未受影響,但另一方面,因為發射火箭看似對國土或民生不會產生立即性的傷害,而對人民忽略了其背後目的的巨大威脅感到憂心。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1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希拉蕊卸任 中國仍是挑戰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