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好歌喉還不夠 本土之聲將是菲律賓音樂走向國際最後一塊拼圖

「我們要表達普羅大眾的聲音,我們的音樂要在人們身上留下痕跡。」
2020/9/12
文、攝影:陳妍君(中央社駐馬尼拉特派記者)

菲律賓人似乎天生擁有令人欽羨的好歌喉,也可能是民族性使然,菲律賓人民不僅極有表演欲,也相當能歌善舞。在馬尼拉,大樓警衛值班時閒來無事會旁若無人地哼起歌來,是常見的景象,歌聲也頗有可觀。

不少在國際上聲名鵲起的歌手,例如已更名為傑克柴瑞斯(Jack Zyrus)的歌手夏芮絲(Charice Pempengco)、登上「美國達人秀」(America's Got Talent)嶄露頭角的馬塞里托莫伊(Marcelito Pomoy),以及Journey主唱畢內達(Arnel Pineda)都來自菲律賓。

不過,菲律賓人雖然熱愛音樂,受到西班牙和美國殖民影響,一轉開流行音樂電台,主流音樂形式仍以歐美流行音樂為主,即使是菲律賓人作詞作曲、用菲語演唱的歌曲,也很難辨識出獨樹一格的「菲律賓味」。

另一方面,可能因為菲國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上任後,積極開放中國企業來菲投資,大量中國籍人士湧入下,部分線上叫車服務Grab的司機甚至聽起中文流行歌,若有會講中文的乘客上車,少數司機還能哼上一兩句台灣歌手周杰倫的歌,跟乘客拉近距離,但似乎從未聽過Grab司機在車上播放菲律賓傳統音樂。

身兼樂團吉他手和主唱的阿谷思定(Bonjo Agustin)(右)說:「我們要表達普羅大眾的聲音,我們的音樂要在人們身上留下痕跡。」

加拿大籍知名音樂製作人大衛佛斯特(David Foster)日前接受有線電視新聞網菲律賓台(CNN Philippines)訪問時,談到韓國偶像團體近年來在全球樂壇掀起的熱潮,比較菲律賓歌手在國際上的表現。

大衛佛斯特說:「菲律賓人如此熱愛音樂,又接受了這麼出色的培訓,還沒出現(席捲全球的巨星)實在讓人驚訝。」

對不少菲國音樂人來說,菲律賓音樂人要走向國際,還有很長一段路。

因為這樣的特殊背景,去年10月,菲律賓與中華民國文化部合辦的國際音樂節SONIK首度在馬尼拉登場。現場表演的多組樂團中,成立至今20年的菲律賓樂團「Talahib人民之音」(Talahib People's Music),特別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除了常見的吉他、貝斯、爵士鼓等樂器,樂手們還演奏著達巴坎鼓(dabakan)、排式座鑼(kulintang)等罕見的菲律賓傳統樂器,主唱用菲律賓各部族語言唱著傳達社運訴求的歌曲。最有趣的是,主唱和樂手們邀請台下聽眾跟著搖擺舞動,聽眾或觀眾不再是單純的聆聽或觀賞者,成為構成整場精彩表演的重要元素。

台灣有April Red、八十八顆芭樂籽、漂流出口樂團參與SONIK音樂節,菲律賓國家文化暨藝術委員會官員羅德里格斯(Alya Rodriguez)說,菲律賓人習於欣賞西洋流行音樂,但他們希望藉由台灣樂團的音樂告訴大眾「原住民音樂很酷,你的文化根源很酷,你可以運用這個(傳統音樂)為啟發,創作出新的音樂」。

「Talahib人民之音」在做的事正是如此,他們去年底獲得菲律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誼會全國會(NAUCP)頒發的年度「傑出文化工作者」讚譽,表彰他們在保存、發揚菲律賓文化遺產、原住民文化和文化價值多元性方面的努力。

「Talahib人民之音」有8名成員,但樂手們多半有本業工作,每次演出未必都能全員到齊。

樂團貝斯手巴西恩(LJ Pasion)指出,在一定意義上,與其說「Talahib人民之音」是個樂團,他們更像是透過音樂表達主張的倡議團體。

身兼樂團吉他手和主唱的阿谷思定(Bonjo Agustin)說,Talahib是一種葉片鋒利的野草,隨處都可以生長;人們走過這種野草時,身上很容易留下割痕。「我們要表達普羅大眾的聲音,我們的音樂要在人們身上留下痕跡。」

樂團首席吉他手裴拉丘(Burn Belacho)說,他們透過歌詞鼓勵人們走出舒適圈,並倡導環境保育、存續文化傳統及保護農民、勞工、部落居民權益,包括反對中國提供2億1100萬美元(約新台幣62億元)融資給菲國,衝擊當地原住民生活的卡里瓦水庫(Kaliwa Dam)建造案。

不過,巴西恩坦言,樂團演出時間不固定,收入有限,成員們多半擁有本職工作,以維持日常開銷,也因此每次演出時,樂手未必都能到齊。

這條路顯然很長,希望「Talahib人民之音」獲得「傑出文化工作者」讚譽成為一個起點,有一天,菲律賓也能驕傲擁有屬於自己的「菲律賓之聲」。

「Talahib人民之音」演出時,主唱和樂手會邀請台下聽眾跟著搖擺舞動,聽眾或觀眾不再是單純的聆聽或觀賞者,成為構成整場精彩表演的重要元素。
172.30.1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