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用一千種方式愛地球 表藝、減碳、Action!

不要小看表演藝術的力量,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的3大表演藝術場館證明,表演藝術工作人員可以在節能減碳的行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024/1/1
文:趙靜瑜/攝影:趙靜瑜/照片提供:台中國家歌劇院、台北國家兩廳院、 吳逸萱

回應永續議題,2022年在亞維儂藝術節,包括台北國家兩廳院在內的14個國際場館結盟成為永續劇場聯盟(Sustainable Theatre Alliance for a Green Environmental Shift,簡稱STAGES),聯盟也製作了一個製作「寫給滅絕時代」,在結盟的14個場館與藝術節演出。

當導演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l)及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Jerome Bel)受邀參與,兩人約好時間地點碰面發想「寫給滅絕時代」,但中間陰錯陽差,兩人相約沒有見到面,米契爾於是「順水推舟」告訴貝爾:「即使是坐火車相見,也會製造碳排量,不如我們都不要見面,看看可否完成。」

這兩名藝術家到作品完成,果真都只透過網路溝通、確認、排練到演出。米契爾以遠距執導形式發展,從演員選角、舞台設計、電力使用等方向也建立一套永續性的工作方法,比如演員一定要是少數族群,一定要有女性參與,現場只能用150瓦電力,其他要自己想辦法生產等等,於是提供演出的電力腳踏車就在製作中出現。

衛武營鼓勵大眾搭捷運

人類過度使用地球資源,再加上氣候危機,造成藝文產業衝擊,場館營運也無法置身事外,回應節能低碳永續,國表藝三場館要當領頭羊,三場館有大叔般年紀的國家兩廳院,也有剛滿5歲的高雄衛武營,或是即將奔向10周年的台中國家歌劇院,他們各自在自己的場館限制中找到出口,朝向節能減碳邁進。

坐捷運到衛武營看表演,可以享受回程票價優惠,衛武營希望鼓勵觀眾多多搭大眾運輸系統到場館看表演。(攝影:趙靜瑜)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先從積極降低碳排放著手,推廣綠色交通政策,希望先從減低觀眾來訪衛武營交通路徑的碳排放出發。衛武營是第一個與台灣碳權交易所合作表演藝術場館,在雙方初步合作中,只要是衛武營主辦節目,觀眾搭乘高雄捷運前往,就可以在服務台註記捷運卡,回程可以省10元。

「10元也許不算甚麼,但就是讓每個觀眾都能有實際參與感,每個人從己身做起,就可以節能減碳。」衛武營副總監黃國威表示,小如省10元,大到持續更換照明設備,台電的離峰時段啟動收集自然風設備,轉為電能,再回賣給台電,希望可以坐到節能減碳。

被綠意盎然的樹木群包圍,台中國家歌劇院建築本體就已經是綠建築,目前設置2組雨水儲存槽回收雨水,再導引利用於植栽澆灌,2022年回收再利用雨水約2600噸。歌劇院也調高溫度,在入口處設置扇子,民眾使用後可以放置回收箱回收,降低電量使用。

永續劇作「寫給滅絕時代」透過踩腳踏車發電,供應演出所需要的電力。(照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台中歌劇院 減少一次性餐具

更有創造力的是,台中國家歌劇院透過辦理員工團膳做法,減少廚餘及一次性餐具。台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減少便當盒蓋等一次性容器,團膳作法非常日常,但又很有效率,「我們有同事幾個一組,大家一起參加團膳,讓餐食有多樣性。下午一點之後員工可以來二次食用,甚至打包當成晚餐,希望做到零廚餘。」

台中國家歌劇院也在場館出入口設置文宣品回收箱,劇場演出前台設置紙本節目單回收箱,提供民眾自主回收於館內閱讀完畢文宣品/節目單之管道。歌劇院的文宣刊物「大劇報」已經停止出刊,「歌劇院時刻」印量縮減到1萬4千份,保留紙本和推行數位閱讀雙軌並行。

台中國家歌劇院開辦員工團膳,希望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照片提供:台中國家歌劇院)

最近歌劇院的員工也被鼓勵要身體力行,做到「綠色辦公室」,歌劇院的「永續小組」創意發想,規劃環保小競賽,在通往各辦公室的必經樓梯間設置打卡裝置,讓同事送公文、往返會議室,或久坐需要活絡筋骨時來走一走,動一動,每天相互激勵,減少電梯使用率,節電還能培養日常運動習慣,上下動起來。

台北國家兩廳院積極汰換老舊燈具,節省節能的LED燈具後,用電量減少127,881度,碳排量降低65公噸。(照片提供:台北國家兩廳院)

台北國家兩廳院 積極更換照明設備

國家兩廳院則要在設備上大舉汰舊布新,才能追趕上節能減廢的隊伍,兩廳院空調導入能源管理系統,擬定節約能源改善與效能提升計畫,2022年完成冰水主機汰換及導入AI人工智慧能管系統,預估112年用電量將減少1166,428度,碳排量預計降低594公噸。引以為傲的水晶燈則開始逐步汰換場館傳統耗能燈具,2022年使用LED節能設備取代國家音樂廳及館內耗能燈具。用電量減少127881度,碳排量降低65公噸。場館電腦資訊則移轉至雲端空間,降低實體機房能源耗用。111年用電量減少105120度,碳排量降低54公噸。兩廳院逐步替換過去含玻璃纖維棉天花板,使用綠建材,預計2028年全面汰換完成。

兩廳院副總監施馨媛表示,共融永續劇場與綠色製作模式的建立,已經是國際趨勢,就連百老匯早在上一世紀就已經有自己的綠色規則,包括巡演必須自帶水杯餐具、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等等,現在包括歐洲各大藝術節包括亞維儂藝術節、愛丁堡藝術節都在考量大量觀眾擠進藝術節所帶來的碳足跡會對環境永續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也都是不可迴避之重,值得表演藝術界一起重視。

臺灣碳權交易所協理吳逸萱過去在臺灣證券交易所工作,現在則在臺灣碳權交易所工作,倡議碳權及永續。(攝影:趙靜瑜)

倡議碳權 表演藝術是好媒介

臺灣碳權交易所協理吳逸萱過去在臺灣證券交易所工作,億來億去的數字她非常熟悉,2023年到台灣碳權交易所工作,她說如果比數字,現在跟過去不能比,但現在的工作更有理想性,「現在的天災、野火與極端氣候,都是因為過去工業革命以來造成的碳排放影響,「倡議碳權,目的也是為了減碳,這些新觀念都需要持續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吳逸萱說,在這些觀念的養成中,表演藝術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可以透過表演藝術的特性,推廣這些觀念,這是一種做法。另外吳逸萱也分析,表演藝術產業約6成碳排放來自觀眾與演出製作物,前者包括觀眾前往表演場館欣賞演出以及離開時使用那些交通工具所產生的碳排放;另外節目製作過程包括服裝、布景及道具等等,也會產生碳排,這些都是現在可以改善的途徑。

臺灣碳權交易所協理吳逸萱表示,表演場館多數碳排於使用中產生,可以積極朝向低碳管理及循環再利用降低碳排放。(照片提供:吳逸萱)

吳逸萱表示,表演場館可以從使用低碳建材,同時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效率;低碳製作電子票券及節目單,尋求在地製作,運用環保油墨與再生材質等,都是可行作法。

不要小看表演藝術的力量,更不要認為節能減碳與表演藝術產業無關,只要行動,表演藝術工作人員可以在節能減碳的行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省下來的電或是減少的碳排放,或許微乎其微,但這也證明,表演藝術也可以成為一千種救地球的方法之一。

碳權小檔案

碳權是指碳排放權或專案產生的減排效益(碳信用額度)。每一噸碳權通常代表相當於排放一噸二氧化碳的權利或減排額度(CO2e)。

專案產生的碳權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實現,比如說進行植樹造林、改進工業製程或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等。當一個企業或組織執行一項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從大氣中捕捉溫室氣體的計劃時,經過一定認證程序,它可能會獲得相對應量的碳權。

碳權的基本理念是通過經濟激勵來促使機構、企業和國家實施更環保的行為,並發展創新的低碳或負碳技術。當一個國家或企業成功減排,也有了碳權,它就可以將多餘的碳權出售給需要額外排放的實體,從而形成了碳市場。

碳市場大致分成兩大類,其中「強制性碳市場」是由政府強制執行,企業必須符合法定的排放標準,否則需要購買額外的碳權。「自願性碳市場」則是由具公信力的認證機構核發減量額度,企業和個人可以自主參與。這樣的碳權通常是通過自願的減量或碳捕捉專案而獲得,企業可以使用這些碳權來抵消減不掉的碳排,並展示它們對於保護環境的承諾。

主題照:台中國家歌劇院鼓勵員工走樓梯送公文,降低電梯用電,也能培養運動習慣。(照片提供:台中國家歌劇院)
172.30.1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