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離散社群以口述歷史 保存半世紀社運記憶

(中央社記者陳鎧妤台北25日電)「半世紀的抗爭:香港2019年社運口述史」一書,記錄的不只是2019年反修例運動,而是十多名離散港人數十年來參與不同社運的考量、抉擇及反思,如何影響他們的生命軌跡,拚湊出具溫度及厚度的香港社運集體記憶。
5名身處北美及英國的香港年輕學者,約一年前展開「香港社運口述歷史計畫」。訪問了十多名在英國及加拿大的離散港人,包括學生、工人、前區議員、律師、家長及藝術家等。
他們曾不同程度參與2019年反修例運動,並曾於過去數十年分別參與香港不同的社會運動,如聲援六四事件、2007年紮鐵工人兩個多月大罷工、2012年反國民教育運動、2014年反新界東北發展撥款運動,及2014年雨傘運動等。
他們在歷史的轉折中如何思考、實踐,是怎樣的生命經歷引領他們走進反修例運動,都記錄在「半世紀的抗爭:香港2019年社運口述史」一書中。
編輯之一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研究講師陳啟睿表示,書中受訪者的經歷顯示,反修例運動絕非憑空爆發,而是源自曾參與聲援六四、反國教、雨傘運動等一場場社運所累積的經驗和能量。書中記錄反修例運動背後的歷史脈絡及受訪者的人生經歷,展示出數十年香港社運的多元面貌,也是要抗衡被扭曲、被改寫的歷史論述。
書中受訪者之一的楊寶熙,在1970年代已是學運先峰,2019年以銀髮族的身分守護年輕人。
一頭灰銀髮的楊寶熙,於反修例運動期間發起「銀髮族遊行」聲援年輕人。當時許多老人對運動持反對態度,被年輕人譏諷為「廢老」,「銀髮族遊行」成為運動中的獨特面貌。
1952年出生的楊寶熙,1971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就讀期間,參與盲人工潮。1975年她成為中文大學學生會首位女會長,是「國粹派」學生,支持中國政府,曾在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的追悼會上致詞 —「毛主席永遠活在我們中心」。
後來以毛澤東為靠山、主導文化大革命激進路線的「四人幫」被捕入獄,隨後更被清算,楊寶熙發現一切都是政治騙局,一度將自己與政治剝離。
經過一輪沉澱後,楊寶熙再重燃對政治的熱情時,立場有所轉變。2012年香港反國民教育運動中,楊寶熙加入「社運老兵」的絕食行動。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她經常留守占領區。
楊寶熙在書中直言,曾被人問「為何你經常『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她說:「因為人會進步」。
陳啟睿表示,「香港社運口述歷史計畫」的價值是注重個人聲音、個人詮譯及個人經歷。希望記錄不同背景的人,在2019年前後的不一樣經歷,如何影響他們的人生軌跡,他們如何疏理2019年後的創傷,及如何處理離散時面對的問題,而非單單由學者書寫一份歷史。
陳啟睿說,這次計畫另一特點,是在離散港人社群中招募訪問者,希望藉此鼓勵離散港人參與口述歷史及社群文獻保存工作。(編輯:吳柏緯)11405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