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偏弱 陸學者:長期偏重科技與生產導致
(中央社台北24日電)中國內需不振影響經濟表現。學者盧鋒分析,消費偏弱的情況一直存在,深層原因與公共部門傳統上將更多資源投資在科技生產和製造上有關,過去藉由出口擴張等方式一定程度轉移問題,但如今需要有新的政策選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20日在網易財經刊發文章,探討中國近年消費偏弱的原因。
他指出,在中國過去經濟高速成長階段,投資與外需都強勁成長,當時消費偏弱的情況還不構成關鍵的負面因素。過去10餘年經濟成長率下降,近年進一步出現「供強需弱」態勢,居民消費偏弱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全局性因素之一。
盧鋒說,消費偏弱現象的深層原因,與中國公共部門資源傳統配置方式有關:為實現科技和生產力「趕上和超過」國際先進水準這個根本目標,中國公共資源長期側重投資支持發展科技生產力與供給側能力,但也產生最終消費相對不足的矛盾,長期以來藉助「增投資、去產能、擴出口」等手段調節謀求結構平衡。
他指出,近年中國產業科技水準進一步提升,經濟增長呈現「供強需弱」格局,上述調節工具的利用空間則變小了。從歷史演變角度看,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方式,化解消費偏弱結構性矛盾,成為下一個階段需考慮的新的政策選擇。
近年中國經濟屢屢陷入通貨緊縮陰霾,整體消費偏弱,COVID-19疫情及管控的衝擊影響至今。盧鋒指出,一些重要民生消費指標如餐飲收入、航空客運、電影票房,目前仍尚未達到疫情前趨勢延伸的水準。
其次是中國房地產部門深度調整,拖累了居民消費成長。以2020年8月官方推出「三道紅線」嚴厲監管舉措為標誌,文章指出,中國房地產業進入商品化改革以來最為嚴峻的政策調整期,房地產銷售面積、價格、收入以及開發商信貸和投資,都出現較大幅度回落甚至一半左右斷崖式下跌。
盧鋒說,這樣的調整自然會抑制居民購房相關的裝修和家電家具需求,制約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收入增長,減少地方政府賣地收入,使得居民財富縮水等,這些都會對居民消費需求產生抑制性影響。
文章也提到,青年失業率顯著偏高,使得最具有消費意願群體的整體收入增速受到拖累,不僅導致他們現期的消費能力受抑制,還會對較長期收入預期和消費意願產生不利影響。一般物價走低和「準通縮低景氣度環境」下,居民信心較低、存款動機上升與消費動機意願走低。
盧鋒還提到,近年有關部門對補教行業的嚴厲管制,還有地方有關部門間歇性限制一些娛樂場所消費,近期個別地方頒布過於苛刻的「禁酒令」等,孤立地看這些管制場景對經濟成長影響或許無關宏旨,然而合成疊加到一起仍可能產生顯著作用。
此外,中國收入分配差距大、社保體制有待更完善,客觀上都會對居民消費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2024年中國社保支出人民幣10.7兆元(約新台幣45兆元),占GDP比例7.86%,文章指出,多個已開發國家社保占GDP的比重是中國的兩倍有餘,提供更高的社會保障力度;且中國社保資金較大比例來自企業和員工繳費收入,與部分國家較大程度利用其他財稅收入資源支持社保有所不同,這使得中國的社保支出對居民凈轉移福利含義有所減弱。
盧鋒說,許多不利消費的弊端如戶籍制度,各界其實早有認知,要思考的是為何體制改革困難。(編輯:張淑伶/楊昇儒)11409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